林烨明白了:这是雇人排队的有钱人。看来无论哪个时代,资本总是有办法获得便利。
走到队伍最前端,他们看到了更令人震惊的景象:最前面的几个人竟然用铁链把自己和排队的位置锁在一起!旁边立着牌子,上面写着排队序号和日期。
“这也太拼了吧。。。”赵小军咂舌。
林烨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被银行门口的一张公告吸引住了。公告上明确写着认购证的购买细则:每人限购10套,需持本人身份证购买,不得代购。
“限购10套。。。”林烨喃喃自语。这意味着即使他有五个身份证,最多也只能买50套,远低于他原先的预期。
更糟糕的是,公告明确写着“不得代购”,这与他从周教授那里得到的信息相矛盾。是政策有变,还是周教授的信息有误?
“烨哥,你看那边。”赵小军突然碰了碰他,指向马路对面。
对面的人行道上,三五成群地站着一些人,他们不排队,却紧紧盯着排队的人群,眼神锐利而警惕。
“可能是黄牛或者。。。”林烨没有说下去,但他感觉那些人不简单。
他们在附近转了一圈,发现不止这一家工行网点,周围几家指定的销售点前也都排起了长队。整个区域弥漫着一种狂热而紧张的气氛。
回到旅店房间,林烨心情沉重。情况比他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政策可能己经变化,竞争异常激烈,而且他们还需要解决赵小军身份证的问题。
“烨哥,现在怎么办?”赵小军问。
林烨沉思片刻:“首先,你要去公安局报案,尝试补办身份证。虽然可能来不及,但必须试试。”
“其次,我要联系周教授介绍的人,核实政策变化。如果真的限购且不能代购,我们的计划就要调整。”
赵小军点点头:“我明天一早就去公安局。”
晚上,林烨来到旅店前台,借用电话拨打周教授给的号码。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一个慵懒的男声传来:“喂,找谁?”
“请问是李明先生吗?我是周教授介绍来的林烨。”
对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热情起来:“哦,小林啊!老周跟我说过了。到上海了?”
“今天刚到的。李老师,我发现工行贴出公告,说限购10套且不能代购,这跟周教授之前说的不一样啊。”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这个嘛。。。政策是有点变化。但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嘛。”
林烨心中一动:“您的意思是。。。”
“明天下课后你来我办公室一趟吧,详细说说。”李明给了个地址,“记住,一个人来。”
挂掉电话,林烨心中疑窦丛生。李明的态度暧昧不清,似乎话中有话。
回到房间,赵小军己经睡着了。林烨却毫无睡意,他站在窗前,望着上海的夜景。远处的霓虹灯闪烁不定,就像他此刻的心情。
第二天一早,赵小军就去公安局办理身份证挂失和补办手续。林烨则按照地址找到了李明的办公室——位于一栋老式办公楼内,门口挂着“经济研究所”的牌子。
李明是个西十多岁、微微发福的中年男子,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颇有学者气质。
“坐吧,小林。”李明热情地招呼他,“老周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别客气。”
寒暄几句后,林烨首奔主题:“李老师,关于认购证的政策变化。。。”
李明笑了笑,起身关上门,压低声音:“公告是那么写,但实际操作有弹性空间。”
“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李明意味深长地说,“如果你有关系,或者愿意付出一点‘成本’,限制是可以突破的。”
林烨立刻明白了:这是暗示需要行贿或者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