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至少三年时间,他们都会在这里渡过。
翌日一早,陈青岩开始熟悉公务。
先从各县了解起来,鄯州共有十一个县城,分辨为四通县、兆南县、兆东先、兆北县、郎安县、大丰县、高朋县、羊羌县、兰羌县、长戎县等等。从地名就能看出,后面几个县城多是羌族和戎族的聚居地。
这十一个县城中,除了兆三县每年税收能收足外,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收不足的,若是遇上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那更是一成税都收不上来。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边因为地里环境不好,导致山上的匪患特别厉害,要不是之前四叔在此严治三年,这一趟路不知得遇上多少土匪拦路抢劫。
陈青岩特地拿起四通县的县令档案看了看,此人名叫丁常胜,是武平七年的举人,补缺来到四通,在此地已经做了十七年的县令。
在四通县任职期间,表面上看政务挑不出一点毛病,要不是自己途径四通县遇上他侄子当街行凶,恐怕很难知道竟然是这种人。
不过想要将此人严惩,光是他侄子行凶还不够,最多只是让他拘束子侄,对其本人造成不了多大影响。一旦自己调走后,只怕那丁家的人会变本加厉压榨当地百姓。
对方虽然差点将自己一行人扣下,但最后因为羌人帮忙使得他们逃过一劫,这件事也不足以搬倒对方。
陈青岩搓着手指,得想办法把这只蠹虫抓下来。
*
另一边王瑛开始安排在鄯州的生活,如今府上除了陈驹、陈占东和黄家两个兄弟外,还有两位官府派来的仆人。
是一对夫妻,男的叫崔大,女的叫桂姨,两人都是仆人出生,以前崔大给富户人家做个管事,所以做事上格外认真,桂姨也是灶上的一把好手,烧得菜味道比食肆做的都好。
王瑛便将二人都留了下来,跟其他人一样,每个月领一贯的工钱,到年底还有额外的奖金。
元宝需要继续上学,本来想着找个夫子在家教儿子启蒙,结果找了一圈愣是没找到人。
实在是鄯州这地界秀才都是稀罕物,更别说举人了,倒是有几个不错的夫子,都被贵人养在自己家中,根本不出来教课。
最后王瑛还是决定把元宝送进私塾跟当地的孩子们一起读书,等他把四书五经读熟背下来,再找其他人教他更深的内容。
现在想想相公运气可太好了,如果当年没有粱老来教他读书,凭他自己再努力,可能考一个举人就顶天了。
其次就是生意上的事,外任的好处就是也不用担心身上的秘密被抖落出来,因为他现在可是通判夫郎,只要他不说,鄯州府没人敢问这菜是哪里来的。
王瑛让陈占东在城中物色了两间铺面,一间做农货铺子卖试验田里的粮种和自制的肥料,另一间是蔬菜铺子,生意上的事都交给他打理,以后一个月一交账。
另外王瑛把第二册书也整理好,准备找一家书局刻印下来。
安顿好后赶紧给家里写了封信寄回去,这封信如果路上不耽搁年底应当就能送到。
十月末,鄯州迎来的今年的第一场雪。
漫天大雪飘飘洒洒的从天上落下,陈青岩和王瑛不约而同的走出屋子,仰头看向天空。
他们在冀州府从未见过这样大的雪花,好似天上有人在撕棉花一样,一朵朵的往下扔。伸手接了一片,不一会就在掌心融化成水。
地上很快就被雪花铺上一层白花花的毯子,远处山上也都变成白色。
元宝下学,跟着千贯一路小跑回来,“阿父,阿父下大雪了,这雪好大啊!”
“是,快进屋喝完热汤,小心冻伤寒了。”
前院有衙役匆匆赶过来,“郎君,有您的家书。”
王瑛上前接过,“有劳了。”
一共送来两封信,一封是四叔寄来的,另一封是陈青淮从上京寄来的。
王瑛先打开青淮的信看了看,信上青淮一直在诉说思念,总结下来就是:大哥离开后身边连个谈心的人都没有了,新部门干活不顺心,领导说话阴阳怪气,动不动就给他穿小鞋,弄得他都不想干了,实在怀念以前在翰林院的日子。
信里还说了许多朝堂上的事,王瑛看不明白直接略过。
后面话锋一转,说起妻子白氏已经六个多月的身孕,婆母特地来京都照看,自己很放心。
信的最后青淮道:鄯州苦寒,希望大哥和嫂子能保重好身体,早日回京都重聚。
王瑛看完叹了口气,把信折好放在桌案上,等晚上青岩回来再看一遍。
一直等到天快黑了,陈青岩才脚步匆匆的从前头回来,眉头紧锁脸色铁青。
“发生什么事了?”
陈青岩跺了跺脚上雪道:“四通县那边出事了,还记得上次送咱们的那些羌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