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期待。
杨妃和一众妃嫔、公主同样看着李恪。
杨妃眼中有着担忧,暗暗替儿子捏了把汗。
李恪走到场中,先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行了一礼,声音清朗,不卑不亢:
“父皇,母后,儿臣不才,今日也准备了几首拙作,特请父皇、母后,及诸位大臣品鉴指正!”
“几首?”
李世民微微前倾,被彻底勾起了兴趣。
别人拿出一首不错的应景诗己属难得,自己这个儿子,开口就是几首?
“好!好!朕洗耳恭听!恪儿,且吟来!”
“是!父皇!”
李恪深吸一口气,气沉丹田,目光扫过全场,将所有人的表情尽收眼底:
“儿臣这第一首,并非诗体,而是一首词!”
“词?!”
全场愕然。
文臣们脸上都露出了诧异和不解的神色。
词体虽然早己出现,但地位远不能与诗相比。
词乃“诗余”,是配乐演唱的歌词,多流行于民间坊市、秦楼楚馆。
内容也多写男女情爱、离愁别绪,格调不高。
真正的文人雅士、朝廷重臣,在庄重的场合,是极少创作和品评词的。
更遑论是在御前、在今日端午宫宴上。
这就相当于把叫花鸡,摆到国宴上。
属实难登大雅之堂!
吴王怎会想到作词?这不是自降身份吗?
难道真是江郎才尽,写不出好诗,只好用这种“偏门”来哗众取宠?
李泰先是一愣,嘴角忍不住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差点笑出声来。
词?
就那下贱玩意儿?
就连原本有些期待的房玄龄、魏征等人,也都微微蹙起了眉头,觉得吴王殿下此举确实有些欠考虑。
就在所有人疑惑、不解、暗自嘲笑之际,李恪己然朗声吟诵起来。
他的声音清越,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开篇这三句一出,那些原本带着质疑和轻蔑的目光,缓缓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