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精神病怎么搞的 > 第27章 无形之线上微妙的张力(第1页)

第27章 无形之线上微妙的张力(第1页)

顾沉岩那句未再得到回复的试探,像一颗投入深井的石子,在陆长年心底漾开一圈微澜后,便沉入了寂静。他没有感到意外,更没有焦躁。顾沉岩这样的人,绝不会因一次未竟的对话而放弃,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持续的压力和观察。

陆长年也选择了沉默。他没有再登录那个发布随笔的社交账号,更没有主动联系顾沉岩。他将全部精力重新投入到手头的案件中,尤其是那起跨区诈骗案,他梳理线索、排查关系网、准备下一次的审讯提纲,表现得专注而投入,仿佛那条私信从未出现过。

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博弈。他需要让顾沉岩相信,他并非急切地寻求某种“理解”或“连接”,警察的身份和职责依然是他首要的边界。过分的主动,只会降低自己的价值,让对方看轻。

然而,在这种表面的沉寂之下,陆长年的内在准备却从未停止。他更加系统地梳理着与顾沉岩及其背后群体相关的所有信息,试图构建一个更完整的认知框架。

他将“泥火坊”视为物质源头(颜料制作)和初级圣所(窑炉符号)。

将“蓝鸟”酒吧视为聚集点和次级传播节点(符号悬挂,特定人群)。

将顾沉岩视为理念阐释者和潜在核心(设计理念,符号学知识,冷静的控制力)。

将邻市昏迷事件视为手段进化和范围扩张的迹象(致幻剂,青少年目标)。

而那个螺旋眼睛符号,则是贯穿始终的精神核心与统一标识。

这个框架依然粗糙,许多环节缺失,但至少为他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考路径。他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司汤达综合征的“结构感知”能力,在脑海中将这个框架视觉化,如同构筑一座由冰冷线条和阴影组成的建筑模型,寻找其承重结构和可能的薄弱点。

同时,他也加强了对自身“工具”稳定性的锤炼。与顾沉岩的潜在交锋,要求他必须拥有绝对的内在掌控力。他进行了一些近乎苛刻的自我训练:在嘈杂环境中长时间保持专注,以对抗弗雷格利可能的信息过载;在观看极端影像资料时维持心率平稳,以测试科塔尔抽离感的极限;甚至尝试在异己手产生微弱预警时,不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延迟片刻,分析预警的准确性和来源,锻炼自己的判断力。

这些训练枯燥且耗费心神,但他能感觉到,自己与这些“工具”之间的默契正在加深。它们不再仅仅是需要压制或利用的“疾病”,更像是逐渐被驯服、理解了其习性并开始有限合作的“伙伴”——虽然这些伙伴依旧危险而不可预测。

日子在紧张的平静中又过去了一周。那起跨区诈骗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嫌疑人开始松动。陆长年几乎整天泡在审讯室和案情分析会上,忙得脚不沾地。

就在案件即将收网的前一天晚上,他加班到很晚,回到空无一人的办公室整理最后一份报告。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敲打着玻璃,带来一种潮湿的静谧。

当他保存好文档,准备关闭电脑时,目光无意中扫过了那个许久未登录的社交平台图标。

一种微妙的首觉,促使他移动鼠标,点了上去。

登录。收件箱里,静静地躺着一封未读私信。发送时间是两天前。

发信人依旧是顾沉岩。

没有寒暄,没有图片,只有一句简短的、像是随手摘录的话:

“‘理解阴影者,方能在光明中立足更稳。’——这句话,或许能回应陆警官关于‘界限’的思考。”

陆长年的手指在鼠标上停顿了片刻。

顾沉岩没有放弃。他在持续地、耐心地投递着信息,如同一位耐心的垂钓者,一次次地放下鱼饵,观察着水下的动静。这句话,看似是对陆长年之前“理解秩序之外的阴影”的回应,实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诱导——它将“理解阴影”提升到了“在光明中立足”的先决条件,隐隐将陆长年恪守的“界限”描绘成了一种局限。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精神牵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