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精神病人是怎么治疗的 > 第14章 契机(第1页)

第14章 契机(第1页)

接下来的几周,陆长年的生活表面波澜不惊。他高效地处理着手头的常规案件,与同事维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甚至在下班后,也恢复了偶尔去河边散步、在老城区穿行的习惯。

然而,在这些看似随机的活动中,他巧妙地嵌入了对“蓝鸟”酒吧及其周边区域的持续性、低强度的“场外观察”。这并非有计划的侦查,更像是一种融入本能的、对特定环境数据流的监控。

他会选择在不同时间段,以不同的理由路过那片区域。有时是下班后的黄昏,霓虹初上,酒吧街开始苏醒;有时是午休时间,趁着去城东分局办事的间隙;偶尔,甚至在深夜任务结束后,他会绕一段远路,驾车缓缓驶过那条街。

他从不停留,更不会进入“蓝鸟”酒吧。他的观察是流动的、间接的。

他利用司汤达综合征对环境和人群气场的敏锐感知。黄昏时分,他看到的是疲惫与放纵交替的躁动;午间,则是宿醉未醒般的萎靡与空洞;深夜,则能感受到一种更加原始和危险的欲望在黑暗中流淌。他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情绪浓度变化,哪些日子是寻常的混乱,哪些夜晚则似乎潜藏着更深的、紧绷的暗流。

他的弗雷格利“雷达”持续扫描着那些聚集在酒吧门口或附近巷口的人群。他看到了更多的“连帽衫”——并非特指某个人,而是一种装扮风格,宽松、深色、试图隐藏身份和体型。他在这些模糊的面孔中,试图寻找那个曾惊鸿一瞥的侧影,但再无收获。不过,他逐渐能分辨出哪些是纯粹的醉汉或瘾君子,哪些人的眼神里,多了一丝别的什么东西——一种共同的、隐秘的兴奋,或者是一种近乎虔诚的麻木。

他注意到一些极其细微的迹象。比如,某个特定的夜晚,“蓝鸟”酒吧后巷那个堆放垃圾的区域,会被格外“干净”地清理过,仿佛有人不希望那里留下任何痕迹。又比如,他通过一次假装在附近小店买东西的机会,听到老板娘和熟客抱怨,说最近有些“怪人”总是在后半夜出现,不吵不闹,但眼神“瘆人”。

这些信息碎片,单独看来都无足轻重,甚至可能是过度解读。但陆长年像收集拼图碎片一样,将它们默默归档。他没有试图强行拼凑,只是让它们在自己的认知地图上,标记出“蓝鸟”区域异常性的逐渐升高。

他的左手,异己手,在这段时间里,成了他一个隐秘的“校准器”。当他路过那片区域,感受到的“异常浓度”较高时,这只手往往会传来不同程度的反应——有时是轻微的麻木,有时是指尖不自觉的蜷缩,最强烈的一次,是在某个雨夜,当他驾车缓慢经过时,这只手竟然短暂地、失控地敲击了一下方向盘,节奏急促。

这让他确信,那里确实有“东西”。某种能与他体内的混乱产生共鸣的“东西”。

他并没有向上汇报这些模糊的“感觉”。在警队的体系中,这不足以构成立案侦查的理由,反而会让他显得疑神疑鬼,甚至可能打草惊蛇。他选择了最谨慎,也最符合他性格的方式——继续观察,积蓄信息,等待一个能让他合理介入的“契机”。

这个契机,在一个平淡无奇的周三下午,悄然到来。

他正在办公室里整理一份诈骗案的结案报告,内线电话响了。是物证鉴定科的一位老熟人,声音带着点技术员特有的兴奋。

“小陆,没打扰你吧?你之前不是对那种奇怪的颜料感兴趣吗?就‘蓝鸟’酒吧那个死者脸上的。”

陆长年敲击键盘的手指停了下来,语气保持着一贯的平稳:“嗯,有点印象。怎么,有结果了?”

“嘿,可算搞出点眉目了!那玩意儿成分太偏门了,不是市面常见的任何工业或艺术颜料。我们做了光谱和质谱,里面含有几种罕见的有机化合物,还有微量的…某种矿物粉末,初步判断可能来自某种特殊的粘土。最关键的是,我们在里面分离出了一种之前没记录过的、具有轻微神经活性的生物碱!含量很低,不致命,但很怪…”

神经活性的生物碱?特殊的粘土矿物?

陆长年的瞳孔微微收缩。这己经超出了普通吸毒或恶作剧的范畴。

“意思是,那种颜料本身…可能有点问题?”他谨慎地问。

“不好说!这东西太冷门了,数据库里没有匹配项。我们怀疑可能是某种…自制的东西,或者来自非常小众的、带有某种…嗯…仪式感的圈子?反正挺邪乎的。报告我会按程序提交,估计禁毒那边和派出所会跟进看看。”

“明白了,谢谢王工,辛苦了。”陆长年挂断了电话。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