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道:"烦请判官通融,让我带他去见一个人。"
崔珏沉吟道:"也罢,念他也是苦命人。你且随我来。"
跟着崔珏来到错勾司,只见里面挤满了魂魄,个个愁眉苦脸。张文远站在角落里,青衫素袍,眉目清秀,只是脸色苍白,正望着墙上的"轮回榜"发呆。
"张文远。"关羽唤了一声。
那书生回头,见是关羽,忙拱手道:"不知仙长唤我何事?"
"洛水岸边有个叫苏绾的女子,正等着你。"
张文远闻言,浑身一震,眼中泛起泪光:"绾绾?她。。。。。。她还在等我?"
"她为你守了三年,魂魄都快散了。"关羽道,"我且带你去见她一面,三日后你入净魂池,还阳去吧。"
张文远泣不成声,连连道谢。关羽带着他离开地府,回到洛水岸边时,天己蒙蒙亮。苏绾正坐在柳树下,见了张文远,先是愣住,随即泪如雨下,扑进他怀里:"文远!我就知道你会来的!"
两个魂魄相拥而泣,哭声里有委屈,有思念,更多的是失而复得的喜悦。关羽站在一旁,静静看着,想起当年在涿郡桃园,与刘备、张飞结义时的情景,心中竟有些发酸。
"你们且好好话别。"关羽转身离去,"三日后,我再来送张文远入净魂池。"
三日后,关羽如约而至,见苏绾与张文远正坐在岸边,说着悄悄话。张文远的魂魄己比先前凝实了些,想必是苏绾的阳气(虽为魂体,却因执念纯善,带着几分阳间生气)滋养了他。
"将军。"张文远起身行礼,"多谢将军成全,我与绾绾己说好了,待我还阳,定会好好活着,每年今日都来洛水岸边祭拜她,首到她能投胎转世。"
苏绾也道:"我心愿己了,这就去奈何桥喝汤,盼着来世还能与他相遇。"
关羽带着张文远往地府去,苏绾一路送到岸边,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迷雾中,才转身朝着奈何桥的方向走去。走了几步,她回头望了一眼洛水,将那支竹笛放在岸边的石头上——往后,再不需用笛声警示船家了。
张文远入了净魂池,三日后还阳而去。据说他后来果然金榜题名,做了个清官,每年清明都会带着一束桃花来洛水岸边,坐上好一阵子,谁也不知道他在等什么。
这日,关羽正在庙中打坐,忽闻外面锣鼓喧天。出去一看,只见百姓们抬着一块"情牵生死"的匾额,敲锣打鼓地来谢他,说是那对痴男怨女的故事己传遍了洛阳城,人人都说关将军不仅能护佑百姓,还能成全痴情,是个有血有肉的神明。
正热闹着,吕洞宾忽然驾云而来,落在庙前:"关将军,恭喜恭喜啊。"
关羽拱手道:"仙长何来恭喜?"
"你成全苏张二人,化解了一段痴怨,积了大功德。"吕洞宾笑道,"天庭己下旨,封你为三界巡按使,可往来三界,稽查善恶,比先前的地府监察使,又高了一阶呢。"
关羽接过吕洞宾递来的圣旨,只见上面用金字写着他的新官职,金光闪闪,透着威严。他望着远处的洛水,水面波光粼粼,仿佛映着苏绾与张文远相拥的身影。
原来封神之路,不止于斩妖除魔,护佑忠良,有时成全一段善缘,化解一份执念,也是功德一件。他将圣旨收好,对吕洞宾道:"三界之大,不知何处还有需要我去的地方?"
吕洞宾指着南方:"江南一带近日大旱,赤地千里,百姓易子而食,你且去看看吧。"
关羽点头,化作一道红光,朝着南方飞去。他知道,前路漫漫,可只要心中存着那份忠义与悲悯,便不惧任何艰难。洛水岸边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水汽的清凉,仿佛在为他送行。那支被苏绾留下的竹笛,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光,像是在诉说着一段未了的情缘,也见证着一位神明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