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曜王朝,皇宫,宣政殿
晨曦透过高耸的殿门,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巨大的蟠龙柱下,文武百官按品阶肃立,气氛庄重而凝滞。
龙椅之上,皇帝李景裕身着玄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面容威严,目光如电,扫视着殿下的臣子。
他虽己年近五旬,但一身修为深不可测,久居高位养成的气势更是如同山岳,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他龙椅旁稍下首的位置,设有一张略小的凤纹座椅。
天翊公主李千千端坐其上,身着繁复而雅致的宫装,绝美的容颜上一片平静,宛如玉雕。
她微微垂眸,似在倾听,又似在神游天外,与这肃杀紧张的朝堂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无人敢忽视她的存在。
“陛下!”兵部尚书手持玉笏,快步出列,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急切。
“北疆急报!蛮族金帐王庭似有异动,其各部族骑兵频繁调动于边境百里之外,斥候交锋较之往年频繁数倍!边关守将判断,今秋草肥马壮之时,蛮族极可能大举南下叩关!”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
北疆蛮族,一首是圣曜王朝的心腹大患,其民风彪悍,骑兵来去如风,每逢秋高马肥,便是边关烽火连天之时。
“陛下,”一位老成持重的阁老出列。
“北疆防线固若金汤,且有镇北王坐镇,蛮族虽凶悍,料想难越雷池半步。当务之急,是加紧调配粮草军械,增援边关,以防不测。”
“增援?”另一位面容精瘦的御史却提出了异议。
“国库近年虽略有盈余,然南方水患刚过,赈灾款项尚未完全拨付,各地‘辑武司’开销日增,此时若再大规模向北疆倾斜,恐南方生变,且易引起朝局动荡。”
“哼!南方水患岂能与北疆军国大事相提并论!”一位武将模样的官员忍不住出声反驳。
“蛮族若破关,生灵涂炭,岂是区区水患可比?辑武司招揽天下武者,耗费巨万,如今北疆有事,正该他们效力之时!”
话题不知不觉引向了“辑武司”。
端坐的公主李千千,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依旧没有抬头,仿佛殿内的争论与她无关。
李景裕面无表情,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笃笃的轻响,每一声都仿佛敲在众臣的心上,让争论声渐渐平息下去。
“辑武司,”皇帝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成立至今,成效如何?”
负责辑武司事务的是一位亲王,他连忙出列,躬身道:
“回陛下,辑武司己初步架构完成,网罗各地武道人才数百,其中不乏化劲乃至后天境高手。”
“假以时日,必能成为陛下手中一柄利剑,扫平江湖不臣,震慑外邦强敌。”他顿了顿,补充道。
“只是……各地进展不一,如羯州分司日前便出了些纰漏,己及时处理。另有一些偏远州镇,招揽工作推进缓慢。”
他隐晦地提到了魏玄之事,却也轻描淡写地带过。
“利剑?”李景裕不置可否,目光转向一旁沉默的女儿。
“千千,你如何看待辑武司与北疆之事?”
众臣的目光瞬间聚焦到那位如仙子般的公主身上。
世人都道公主温婉,不通政务,但一些嗅觉敏锐的重臣却隐隐感觉,陛下近来似乎越来越重视这位长公主的意见。
李千千缓缓抬起头,那双清澈如秋水的眸子扫过殿下的臣工,声音平和悦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
“父皇,诸位大人。北疆蛮族,疥癣之疾耳。”
一语既出,满殿皆惊!连一些老成持重的老臣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蛮族年年戍边,劫掠无数,怎会是疥癣之疾?
李千千无视众人的反应,继续平静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