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街巷:新政滋养的日常
深秋的成都平原,被金色稻浪与葱郁红薯田交织覆盖。岷江水通过都江堰渠网,潺潺流入每一块渴望滋养的田地,阳光下仿佛有银光在叶片上跳动。
西郊李家庄,农户李老实正带两个儿子收获红薯。他粗糙的手掌托起一个足有碗口大的块茎,激动地对邻人道:"北地王推广的这‘金疙瘩’,亩产怕是真能上千斤!坡地、边角都能种,加上王爷减了赋税,家里余粮……"他声音有些哽咽,"你婶子的药钱,总算有着落了。"不远处,官府新设的农技指导处排着队,小吏们耐心解答种植难题,再无往日横征暴敛的骄横。
成都城内,往日愁云惨淡的集市如今人声鼎沸。商户王掌柜擦拭着"诚信老店"的匾额,对账房感叹:"税负减轻,官差也不再随意勒索,这生意才算有了奔头。"他曾因拒绝黄皓党羽的盘剥而险些破产,如今新政让他重拾信心。
街角茶肆,说书人醒木一拍,不再老生常谈"桃园三结义",而是讲起新段子《北地王怒斩贪官》《王爷三策安蜀中》。听到刘谌微服私访、智破豪强欺民案时,茶客们纷纷叫好,更有老者抹泪:"若先帝见王爷如此,必感欣慰!"
华西坝片区,几位退休老者自发组成"街巷协同人",维护着街面整洁与花木繁茂。这种民间自发的秩序维护,正是新政"共治"理念深入人心的体现。
2。朝堂之上:捷报与归附的盛宴
与市井的蓬勃生机相应,季汉朝堂也洋溢着多年未见的振奋气息。
龙椅之上,刘禅虽仍略显慵懒,但脸上己少了往日的惊惧。他听着诸葛瞻朗声奏报,眼中难得有了光彩。
"陛下,北地王殿下南征捷报频传!"诸葛瞻手持军报,声音响彻大殿,"我军依殿下之策,于泸水畔大破孟虬叛军,焚其粮草于野牛谷,更以医药解救瘟疫中的蛮族百姓。如今南中各部纷纷来归——秃龙洞、黑齿寨、花藤洞等十一部己献上降表与信物!"
话音未落,殿外侍卫高声禀报:"南中归附部落使者到!"
三位身着蛮族服饰的使者恭敬入殿,为首者手托本族图腾木雕,单膝跪地:"陛下,北地王仁德,救我部民于瘟疫,惩处贪官,恢复互市。我黑齿寨愿永世归顺季汉,效忠北地王!"另外两位使者也献上矿产图与驯养战象的契约。
群臣震动,低声议论间满是欣喜。此前主张"暂缓征伐"的老臣,也不得不承认刘谌的策略高明——不仅军事上节节胜利,更赢得了南中民心。
诸葛瞻适时呈上民间万民表:"此乃成都及各郡百姓联名上书,感念殿下新政。赋税减轻、吏治清明,如今蜀中仓廪渐实,民心可用!"
刘禅抚须点头,难得地露出笑意:"皇儿……确实做得不错。"
此刻的朝堂,再无谯周在世时那种悲观妥协的气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昂扬的斗志。刘谌不仅用武力击溃了叛军,更用仁德动摇了孟虬的统治根基。
3。城头远眺:目光南指的决断
夕阳西下,将成都平原染成温暖的金色。刘谌与诸葛瞻并肩立于南门城楼,凭栏远眺。
脚下,成都城炊烟袅袅,人声隐约;远方,田畴如织,沟渠如网,一派生机勃勃。与数月前邓艾兵临城下时的恐慌萧条相比,恍如隔世。
"思远,你看。"刘谌目光扫过这片土地,"新政不过数月,百姓所求,不过一口饱饭,一件暖衣,一方安宁。我们给了他们一丝希望,他们便报以如此赤诚。"
诸葛瞻由衷叹服:"殿下深得治国精髓。‘净环境、优秩序、亮空间、美风貌’,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实则是稳固社稷的基石。如今政令畅通,民心归附,确是可喜。"
刘谌微微点头,但目光却愈发锐利,越过脚下这片初现安宁的土地,投向南方那隐约可见的、层峦叠嶂的轮廓。
"内部己大致稳固。"刘谌重复了这句话,语气却陡然转为坚定,"是时候,将目光彻底投向南方了。"
他侧身看向诸葛瞻:"孟虬连遭败绩,粮草被焚,部众离心,己是强弩之末。我军士气正盛,民心支持,当一鼓作气,彻底解决这个心腹之患!"
诸葛瞻神色一凛:"殿下所言极是。南中不定,北伐无望。如今时机成熟,当以雷霆之势,永绝后患。"
刘谌远眺南方群山,右手不自觉地按在剑柄上,玄色王袍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如同即将展翅的鹰隼。
城楼下,万家灯火次第亮起,与天际初星交相辉映。城中隐约传来百姓的欢歌笑语,那是安宁生活的气息。而城楼上,年轻的北地王心中己燃起平定南中的最后战意。
内外呼应,根基己固。平定南中的最终决战,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