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北宋小户女奋斗日常百度 > 10第 10 章 王教习(第2页)

10第 10 章 王教习(第2页)

她懒得理会福妞刀子似的目光,昂着小脑袋,目不斜视地从第一排走过,径直来到最后排一个靠窗的角落坐下。那位置虽然偏僻,光线却好,还能看到窗外一角绿意。

刚坐下,就听见钱福妞故意对旁边一个全身穿绸缎衣裳的小娘子炫耀:“唉,入门班的东西,我在家早学腻了。我娘特意请了绫绮场退下来的老绣娘教过我呢,要不是我爹说绣艺坊的名头好,将来能……哼,我才懒得来这从头学起。十日后那考校,闭着眼睛都能过。”

她这话,像是说给旁边人听,更像是说给后排的唐照环听。

唐照环撇撇嘴,自顾自地整理带来的小针线包。里面只有几根最普通的针,几束素线,一块练习用的粗布。跟周围那些带着精美小绣绷,各色丝线,甚至还有小银剪的小娘子们比起来,真是寒酸得可怜。

但她心里并不慌。十天?不就是一次小考嘛,还是开卷的。她唐照环上辈子什么硬骨头没啃过?物理公式不比这针头线脑难?她就不信过不了。

一刻钟后,再无新人入内,王教习步履沉稳地走了进来。

方才还有些喧闹的课室,瞬间鸦雀无声。十几双眼睛齐刷刷望向前方,便是钱福妞也下意识挺直了腰板,收起了骄矜。

王教习行至长案前,沉甸甸的目光扫过全场,压得人不敢造次。

“既入绣艺坊,当知坊内规矩。”她声音不高,字字清晰,“其一,尊师重道,教习之言,须得谨记。其二,勤勉刻苦,针线功夫,偷懒不得。其三,同窗和睦,不得口舌相争,更不许恃强凌弱。其四,洁身自好,坊内器物,一针一线,不得私藏,亦不得损坏。”

她顿了顿,目光在几个衣着格外光鲜,面前摆着精美针线包的姑娘脸上停了停:“坊内学艺,一应用度自有规制。明日辰时初刻开课,只带寻常针线和素布即可。那些描金绣银的匣子,镶珠嵌玉的顶针儿,就不必带来了,免得分心。”

这话一出,钱福妞和旁边几个姑娘讪讪地将手边的小玩意儿收了起来。

“凡有违者,”王教习语气转冷,从袖中取出一把乌沉沉的戒尺,亮在案上,“轻则戒尺责掌,重则逐出坊去,可听明白了?”

“听明白了。”姑娘们连忙齐声应道。

“今日且散,明日辰时初刻,莫要迟误。”

王教习言罢径直离去,留下满室的姑娘们,过了好一会儿才敢低声议论起来。

翌日辰时初刻,日头刚爬上屋檐。东厢第一间课室里,十来个小娘子已坐定。钱福妞端坐第一排正中,下巴微抬,显出一副早已精通的得意模样。

门帘一掀,王教习走了进来。她一身靛蓝布衣,步履沉稳,目光如静水深流,在屋内缓缓扫过。

她径自走到长案前,拿起一束生丝:“今明两日,我只教一样,劈线。”

劈线?这谁不会?众人惊讶得窃窃私语,连后排的唐照环都瞪大了眼,心道这也太基础了吧?

王教习恍若未闻众人的惊诧,只拈起一根丝线向上,手指灵巧如蝶。只见那原本一根细线,在她指尖轻轻捻动,分拨,均匀地将线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十六。

唐照环经常帮忙劈线,知道溪娘平常用分成十六分的丝线刺绣,成品已经很精致,别人家也有只用八分的。

王教习并没有停下动作,直至将一根丝线分成了六十四分。分出的细丝,比手指上的绒毛还细,根根分明,毫无纠缠。

“市上所售,皆是这般成束的丝线,使用时再劈开。你们知不知道,为何要如此做?”王教习捻着分好的细丝,“染色匠人,需将这成束的生丝,浸入滚烫的染缸。若丝线太细,太单薄,一入滚汤,受不住那冲撞拉扯,立时便断。唯有数十根合为一股,有了筋骨力道,方能经得住染缸锤炼,染出鲜亮均匀之色。”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下方:“待染好晾干,到了我们手中,需依绣品所需,将这成束的丝线,再行劈开。要十六分便劈十六分,要六十四分便劈六十四分。劈得越匀,越细,绣出的花瓣叶脉,才越显灵动逼真,不起毛结团。这便是劈线的根由,非是匠人懒,实为工艺所需。”

原来如此,唐照环恍然大悟。一根丝线背后,竟还有这般门道,怪不得娘亲劈线时那般仔细谨慎。

“现在,穿针。”王教习取过一枚特制钢针,针鼻极小,“线劈得匀细,穿针引线方能顺畅。线头需抿得尖细,心要静,眼要准,手要稳。气息稍乱,线头便散。心神不定,针鼻难入。”

她示范了一次,动作行云流水。接着让众人各自练习,要求至少劈出三十二分,且所有的线都能单独穿过针鼻。

一时间,课室内只余下细微的呼吸声和丝线摩擦的窸窣。有人轻松穿过,面露得意;有人捻了半天线头,急得额头冒汗;更有人线头散开,越捻越乱,懊恼不已。

钱福妞果然手法熟练,几下就劈出十六分,穿好了针,故意将穿了线的绣针别在袖口,左顾右盼。唐照环则屏住呼吸,学着王教习的样子,小心捻尖线头,对准那小小的针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