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北宋小户女奋斗日常大结局 > 9第 9 章 绣艺坊(第2页)

9第 9 章 绣艺坊(第2页)

溪娘松了口气:“事情定了就好,我去加菜。”

眼见大娘总算同意,唐照环心理开始盘算要准备些什么,却听大娘又开口了,这次是对着她:

“既是你十二叔出的主意,那学艺要用的家伙什,什么针线篮子,练习用的素线,白布,还有描花样的纸笔,你再去跟他说说,让他一并出了。”

唐照环一听,心里的小火苗噌地冒起来了。大娘真是算盘珠子拨得精,十二叔已经仁至义尽出了大头,这些基础的东西本该学徒自备,值不了几个大钱,她竟还想着去薅他的羊毛,他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她小脸一绷,刚要开口顶回去,却见溪娘悄悄给她递了个眼色,示意她别冲动。

“嫂子,这……”溪娘正要打圆场。

一旁的琼姐抢先一步开了口,声音不大却难得坚定:“娘,不用问了,这些该咱们自己备的。我有平日攒下的零散铜钱,不够的话,我先跟二婶借点,等进了绣艺坊,发了月钱,定一文不少地还回去。妹妹帮了大忙,她那份也该算在我头上。”

溪娘忙道:“哎哟,琼儿说这话就见外了,什么算不算的,那些零碎值当什么,婶子先给你垫上。等你挣了钱,请婶子吃块枣糕就好。”

她这话说得既全了大娘的面子,又解了琼姐的围,更显得亲近。

大娘见女儿自己表了态,溪娘也大包大揽,再纠缠下去反倒显得自己做了坏人,便撇撇嘴不再言语,重新拿起鞋底,只是那针脚明显比刚才更用力了。

趁有集的日子,溪娘领着琼姐和唐照环去采买。

琼姐花了不下半个时辰时间,认认真真挑选素线,仔仔细细比较白布的厚薄,又在一堆粗细不一的绣花针里反复挑拣,终于选定了三根大小不一的,郑重地付了账,小心地用手帕包好放进怀里。

见她如此细致,溪娘也不自己挑了,直接原样照搬了一份给唐照环。

看着她捧着宝贝般的珍重劲儿,唐照环真心觉得,她哪是买针,简直在买房啊。不过她又忍不住想笑,看来琼姐是真的把这次机会看得比命还重。

也好,有个这么认真的搭档,说不定真能闯出点名堂来。等学成了,一定要让家里人都用上最好的丝线,再也不用为这点针头线脑发愁。

终于到了招人日,攥着唐鸿音给的银子和盖了族长印章的荐书,唐照环和琼姐一路打听,终于找到了位于县衙西侧的绣艺坊。

朱漆大门虽不十分阔气,却透着股官府的肃穆劲儿,门楣上悬着“绣艺坊”的匾额。

队伍不算长,多是些九十岁到十二三岁的姑娘家,由仆妇陪着,个个衣着体面,脸上或紧张或期盼。相形之下,穿着寒酸,只有姐妹俩互相作伴的唐照环和琼姐,显得格外扎眼。

琼姐下意识往唐照环身后缩了缩,手指紧紧攥住衣角。唐照环倒是不怵,好奇地四处打量,琢磨官办工坊里头该是什么光景。

正等开门,一个穿着水红色褙子,头上戴着亮银丁香簪的圆脸姑娘,在两个差不多年纪的小丫头陪同下,也到了附近。如果认真看,还能看到她被褙子遮挡大半的下裙,偷偷散发丝绸光泽。

圆脸姑娘瞧见两人,先疑惑地眨了眨眼,随即浮起毫不掩饰的轻视。

“哟,我当是谁呢?这不是唐五家那俩丫头吗?”声音又尖又亮,引得周围人都侧目看来。

她是与唐照环家一墙之隔的钱贵家闺女,钱福妞。钱贵是县衙的公人,担任牢头,在永安县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福妞作为他的掌上明珠,在街坊孩子堆里,一向是横着走的。

福妞走到近前,上下扫了唐照环和琼姐一遍,嘴里啧啧有声:“稀奇啊,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你们家不是穷得叮当响,连进京赶考的银子都是借的吗?往年交完夏税连锅都揭不开,怎么,还有闲钱来绣艺坊凑热闹?”

她故意把“凑热闹”三个字咬得极重。

琼姐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几乎要缩进唐照环的影子里。

唐照环挺直腰板,不卑不亢地回视:“绣艺坊招学徒的招子上,又没写谁家不能来。我们怎么就不能试试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