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偷愉组词 > 第18章(第1页)

第18章(第1页)

小同学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学长当年讲了什么这么厉害?”

池锦没有立刻回答,反而被记忆里某个清晰的画面击中。她微微歪头,笑容里多了点感慨:“那天……下雨了。”

“我记得。”陈以声接过话茬,正低头调试着麦克风的接收器。他没有看她们,侧脸在昏暗的光线下轮廓分明,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两人耳中,“当时你的伞在路上坏了。”

池锦很意外他居然记得:“哈哈,看来淋成落汤鸡了很难忘记。”

“会后你把毛巾还给我了。”他淡淡

提到毛巾,池锦又一笑:“直到今年秋招我才发现,原来那杂志是公司准备的赠品,看来这两年库存还没清完呢。”

听到这里,一旁的小同学也咧了咧嘴:“看你们不紧张就好,学长,快准备上台吧。加油加油,肯定没问题。”

陈以声微微颔首:“谢谢。”

这时,前台传来工作人员示意准备就绪的声音。

“加油。”池锦低声说。

“放心。”他回过头看了池锦一眼,微微勾了勾唇角。

文学院的小礼堂不算宽敞,此刻却座无虚席,连后排的空隙和两侧的过道都站满了学生。与外面招聘会的喧嚣截然不同,这里沉静而专注。

陈以声站在讲台中央,身姿挺拔如松。他没有用花哨的PPT动画,背景是简洁的深色底,衬着《面孔》杂志几期经典封面的缩影。灯光落在他身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也柔和了他平日略显冷峻的线条。

池锦找了个靠近台前的幕后位置坐下,心脏还在为那句未听全的话微微加速跳动。他当时想说什么?他主动说“那天”,说明他也对他们的初见印象深刻。还有刚才文学院小同学一句八卦的调侃“你们只是上司和下属吗”,说者无意,听者倒是真的心猿意马起来。

她深吸一口气,努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台上。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依旧是那副沉静磁性的声线,不高亢,却很有穿透力。

“深度报道的核心,不是猎奇,不是煽情,而是理解。”陈以声的开场白简洁有力,没有任何寒暄,直切主题。他目光扫过台下,沉稳而包容。

“理解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理解复杂人性中的幽微光点,理解事件表象之下盘根错节的脉络。”他语速平缓,每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这需要耐心,去等待一个故事向你袒露它的内核;需要勇气,去直面可能的不堪与沉重;更需要敬畏,对真相本身那不容亵渎的尊严,对你笔下所描绘的每一张面孔背后的人生,对那些将信任交付于你的读者。”

没有油腻的堆砌术语,而是信手拈来《面孔》过往的几篇经典报道作为案例。池锦惊讶地发现,他选取的正是自己准备时深度拆解过的那篇标志性报道。

只见他从容不迫地,将这篇报道层层剥开,娓娓道来。

他讲述采访对象如何在绝境中坚守微光,讲述记者如何在重重压力下守护真相的尊严,讲述一篇专栏如何成为撬动改变的那根杠杆。

池锦听得入了神。她以为自己已经吃透这篇专栏,但在陈以声的讲述下,那些她熟悉的细节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更深层的意义。

他的讲述,比她修改后的框架更加凝练、更加有力、更加直击人心。

台下鸦雀无声,只有他沉稳的声音在流淌。学生们专注地听着,眼神里充满了被吸引和被点燃的光芒。池锦甚至看到前排几个女生,目瞪口呆,完全沉浸在他的讲述里。

“所以,深度报道的价值,不在于它有多轰动,而在于它能否引发思考,能否建立连接,能否在喧嚣中留下一点沉静的回响。”

陈以声做出总结,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掷地有声的重量。

短暂的寂静后,礼堂里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进入提问环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的问题五花八门,从职业规划到具体业务,陈以声都一一耐心解答,逻辑清晰,见解独到。

这时,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男生站起来,问了一个相当犀利的问题:“陈主编,您刚才提到‘耐心等待故事袒露内核’。但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流量的时代,媒体真的还能等得起吗?”

问题一针见血,直指当下媒体行业最核心的痛点与困境。台下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陈以声身上,等待着他的回答。

“好问题,你说的是《面孔》如何平衡深度与时效性的矛盾。这让我想起,就在两年前,同样是在秋招的宣讲会上,也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相似的问题。”

池锦的呼吸瞬间屏住!他……他竟然记得?!

“她问:‘在信息碎片化的冲击下,深度报道的坚守,意义何在?’当时我的回答是:‘正因为碎片化、浅表化成了主流,才更需要有人慢下来,去挖掘那些被速度掩盖的真相和温度。’两年过去,我依然坚持这个答案。速度很重要,但《面孔》选择的是深度优先。我们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值得等待,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需要定力,也需要选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