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厂,田状状的办公室。
时间差不多之后,包括燕子在內的五六个学生跟老师道了別,然后一起离去。
田状状在电影学院也有自己的办公室和教室。
但给研究生上课,他总是习惯让大家分成几组,来北影厂这边上课。
说到上课,倒不如说是喝茶聊天,因为他很少备课,所以当然也很少按照课本的来。
这种模式说漂亮点叫不拘泥於形式。
说得难听点会不会有点偷懒?
其实田状状讲课还是很有料的,他会跟你讲自己的经歷,自己的感受和感悟,让你直接感受一下大师是怎么拍电影,怎么解决问题,然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审美!
说得高大上一些,这已经脱离了术的层面,达到了道的层次!
这相当於最高级別的知识,属於帝王术!
但帝王术虽然厉害,你首先要先当上皇帝才行!
对於很多学生来说,虽然他已经考上了研究生,但想要正式拿到拍摄电影的机会还是很难。
所以即便很多人觉得老师確实讲得很牛逼,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想要直接找到实践的机会也不容易。
除非你本身就很有天赋,或者资源很丰富,这样对你的用处或许就比较大。
比如此时的燕子,以她的名气和资源,或许田状状的方式还真的適合她。
因为她並不需要学会怎么鼓捣机器,她只要知道怎么用人,知道要留下哪些素材就可以了······
“嚯,5天894万的票房,这破千万近在眼前啊!”
等到学生走后,田状状便翻开了今天的报纸。
平时他也看报纸,只不过最近翻得比较勤而已。
甚至每天还会上一会网,为的只是关注一下《杰出公民》的动向。
一方面他想知道票房走势,另一方面,他也很关注电影的评论。
原因自是不言而喻的——他想看有没有人骂他……
《新京报》说:“《杰出公民》用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了诺贝尔奖光环下的知识分子虚荣心,更將#039;故乡这个温情符號变成了一场荒诞的献祭仪式。”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南都报》说:“导演用黑色幽默的子弹,击碎了艺术家与大眾相互剥削的共生幻象。”
《京华时报》说:“故乡的泥泞道路成了文明世界的照妖镜,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在此摔得粉身碎骨。”
实体媒体的评论都比较高大上,网友的评论就更接地气一些:
“建议改名《作死公民》,作家边嫌弃乡亲边蹭素材的样子,像极了用脚踩饭盆还嫌饭餿的狗。”
“这部片子直接撕开了文人的假清高:你骂故乡愚昧,可你的稿费里哪张钞票没沾他们的血泪?”
“一位获诺奖后衣锦还乡的大作家,先是受到万眾的膜拜,最后则是被无比憎恨的唾弃。男主角演技超棒。”
“节奏很完美,没有丝毫拖沓,各种嘲讽到位又不夸张。
你很难说导演的才华如何,但你得承认这份灵气,確实是很聪明的故事;结尾处理太吊!”
“这个惊天的开放性大反转,让《杰出公民》成为了一部不同寻常的讽刺喜剧!”
“很难相信这是21岁的导演拍出来的故事,所以他其实是在讽刺谁呢?
国內的哪些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