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结束,监生们怀著巨大的使命感退去润色文章。
李炎並未立刻起驾,而是依照前言,在明伦堂偏殿接见了那批外国留学生。
留学生们在郑覃引领下,按国別依次上前覲见,行本邦或学习的大礼,神情恭敬中带著激动。
“尔等远涉重洋,负笈求学,朕心甚慰。”李炎语气和煦说到:
“尔邦风土人情、物產技艺,与我中华有何异同?可择其特色者,为朕言之。”
新罗学子率先开口,盛讚大唐衣冠文物,並介绍新罗盛產人参、纸张精良,以及独特的郎道精神。
渤海学子则介绍其地处苦寒,然多產貂皮、骏马、海东青,並学习唐制建立了五京。
吐蕃学子(虽两国交战,但文化交流未绝)则谨慎地谈及高原风貌、氂牛青稞及佛教传播。
南詔学子介绍了滇地山川壮丽、物產丰饶(如普洱茶、药材),以及独特的詔文化。
最后轮到了倭国留学生。
为首的遣唐使留学生的头井上仁深深低下,用略显生硬但极其恭敬的汉语道:
“下国小邦,僻居海岛,仰慕天朝上国,犹如葵藿倾阳!敝国…敝国贫瘠,无甚可称道之物。
唯…唯知效仿天朝典章制度,学习圣贤文章,以沐王化。
天皇陛下亦常遣使,奉表称臣,献上些许土宜(地方特產),如珍珠、硫磺、倭刀(日本刀)、漆器等物,虽粗陋不堪,实乃一片赤诚孝心,伏乞天朝圣皇陛下不弃!”
井上仁姿態放得极低,言辞极尽谦卑。
李炎听著,脸上保持著得体的微笑,心中却波澜起伏:
倭刀未来千年血仇的兵器源头之一啊,硫磺嗯,这倒真是战略物资。
姿態放得这么低?呵,白江口的教训果然深刻。
不过,这恭敬的表象下,那颗学习、模仿、最终妄图取而代之的野心,可从未改变过。
李炎的手指却在御座扶手上轻轻敲击了一下,仿佛不经意地开口,声音带著一丝探究的意味:
“嗯,朕倒是想起一桩旧事。前隋煬帝年间,尔邦曾遣使名曰小野妹子者入朝。
彼时国书之中,似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语?”
李炎顿了顿,目光如平静的湖面,注视著眼前这位倭国留学生的头,语气听不出喜怒:
“朕颇好奇,尔邦后世,对此人、此论,作何评价?
今日尔等身在长安,学我大唐礼仪文章,心中又如何看待这日出、日没之说?”
这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在偏殿內激起无声的涟漪!空气仿佛凝滯了。
那倭国留学的头井上仁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瞬,额角瞬间渗出细密的冷汗。
井上仁他万万没想到,这位年轻的大唐皇帝,竟对百多年前那段充满外交试探(甚至可以说是冒犯)的旧事知之甚详,还在此刻当眾问起!这简直是诛心之问!
井上仁深深吸了一口气,几乎將头埋到地板上,声音带著不易察觉的颤抖,却极力保持著清晰:
“陛…陛下圣明烛照,无所不知!小野…小野妹子確係敝国前代遣隋使。
至於国书所言日出、日没之语…”
井上仁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艰难地组织措辞,最终带著一种豁出去的决绝,低声道:
“此…此乃彼时使臣身处化外,不识天朝威仪之浩荡,妄自尊大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