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惠帝什么都不用做,便可以轻鬆取胜,但他心性软弱,当断不断,更是频频犯错,听信纸上谈兵之言,临阵更换主將,將大好局势都白白葬送了。
像这样的人,无法將大明发扬光大,当今皇帝是雄主,比他要强,靖难打了四年,令大明险些伤了元气,但从长远来看,当今皇帝克承大统乃是好事。”
徐辉祖也没想到於琛会说出这样一番话。
他本来是因为多年不曾与外人交流,多喝了几杯酒,又恰好谈论到哈里勒与沙哈鲁这对叔侄,勾起心事,有感而发。
他也並未想过让於琛给出答覆,甚至问出口就暗道失策,想要用別的话题岔开。
毕竟他在家中,有时徐膺绪都不会接他这个话茬,还总让他谨言慎行。
却没想到於琛是个铁头娃,根本不怕,开口却將他心中的意难平说了出来。
是啊,当初若是朱允炆肯听他的,何至於丟了皇位,落个至今下落不知,生死未明的下场?
简直比他还要悽惨。
不过於琛说的后半句话,也让徐辉祖无法反驳。
他的遗憾归他的遗憾,朱棣確实比朱允炆更適合做大明皇帝。
文治方面,惠帝未必会比朱棣强,但武功方面,朱棣能甩惠帝一百条街!
就凭这一段言论,值得徐辉祖对於琛另眼相看!
“好!於贤弟果然不同凡人,愚兄听得今日之言,当浮一大白!”
说完,端起酒杯朝於琛遥遥一敬,仰头吞下。
“我若是能早些结识於贤弟,这三年时间也不会如此苦闷。”
徐膺绪已经开始给徐辉祖打眼色,示意他少说两句。
而於琛虽然能客观看待朱棣叔侄俩,但真要从心里说,他对徐辉祖还是欣赏的。
纵然可以以成败论英雄,但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徐辉祖固然是输了,但他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错之有?
大明战神李景隆阵前变节,开门投降,难道就比徐辉祖做的好?
朱棣与朱允炆爭皇位固然可以看做是老朱家內斗。
但政变也不能如此轻易的定性,只因战事一响,就有数不清的士兵和百姓丧命。
从那一刻起,双方所背负的意义就不同了。
於琛前世就是个小老百姓,便只会从老百姓的目光去看问题。
当时大毛二毛爆发战爭,双方把人脑袋打成了狗脑袋,无论得利的是哪一方,於琛看到的都是那些在战火中家破人亡的可怜百姓。
所以战爭就是战爭,从来不是儿戏,像李景隆这种变节者,理应受到唾骂。
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身边都是忠臣良將?
惠帝固然无能愚蠢,碰上李景隆这廝只能算他倒霉,而能有徐辉祖这样的忠臣,则是他的幸运。
只是可惜啊,所效忠之人,非是明主。
这是身为臣子的无奈与不幸。
徐辉祖效忠的若是朱棣就好了,於琛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