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边关兵王从领娶罪女开始崛起全文阅读 > 第468章 奉旨入宫(第2页)

第468章 奉旨入宫(第2页)

然而,就在大军压境之际,一支由三百余名巡道队员组成的队伍,竟公然闯关而出。

他们没有铠甲,也没有兵器,每人只背一口铁锅、一把铁铲、一袋种子。领头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名叫程砚,原是陆沉晚年亲授弟子之一。他站在关前高台,面对守将厉声质问:

“你说闭关防敌,可曾想过关外也有饥民?北狄牧民之所以南侵,是因为草原枯竭,牲畜尽死!我们不去救,他们便会抢;我们若先送粮,或许就能换和平!”

守将怒喝:“你有何凭证?竟敢擅动军令!”

程砚不退半步,从怀中掏出一枚铜牌,高举过顶:“凭这个!凭三十年来所有守路人的誓言??路为众生而开,岂因异族而闭!”

那一刻,风雪骤停。

围观士兵中,竟有人默默摘下头盔,单膝跪地。他们是曾在传灯祭中听过讲座的戍卒,心中早已埋下信念的种子。

最终,守将咬牙下令:“放行!若有责罚,我一人承担!”

这支奇特的队伍就这样踏入风雪之中。他们一路北行,沿途设立临时粥棚,发放耐寒作物种子,教牧民用积雪融水灌溉荒地。起初遭弓箭驱逐,但他们始终不还手,只反复高呼:“我们不是兵,是来修路的!”

三个月后,奇迹发生。

北狄可汗亲自率部前来,不是为了开战,而是献上羊羔与皮毯,请求合作共建一条贯通南北的商道。他说:“你们不怕死,也不抢夺,反而送来活命之物。这样的敌人,我们宁愿当作兄弟。”

消息传回中原,举国震惊。皇帝久久无言,最终提笔朱批:“此非武功之胜,实乃仁道之光。”

自此,归语道不再止于中原腹地,而是向北延伸三百里,直抵漠南绿洲。沿途设驿站、立双语碑,汉狄百姓共同养护道路,互市通商,百年仇怨渐化烟云。

又一个十年过去。

春分那天,一位盲童被母亲牵着手来到归语亭旧址。孩子天生看不见,却总爱听人讲守路者的故事。他摸着石碑上的刻字,忽然仰头问:“妈妈,‘人在路在’是什么意思?”

母亲蹲下身子,握住他的小手贴在碑面:“意思是,只要还有人心存善意,愿意帮助别人,这条路就不会消失。”

孩子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朵干枯的蓝莲,轻轻放在石坛上。那是他亲手采摘、晾晒的,虽然颜色已褪,但他坚持说:“它还在发光。”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清脆铃声。一辆牛车载着几位老人缓缓驶来。车上插着一面褪色旗帜,绣着四个大字:“传灯使者”。

这些人都是当年参加过“万人抄经”的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他们每年都要重走一遍归语道,每到一站,便召集当地人朗读一段《守路全录》。这一站的主题,正是《阿音巡道记》。

诵读开始时,盲童忽然安静下来,侧耳倾听。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像是真的看见了什么。

诵毕,一位老者走到他面前,将一根红绳系在他手腕上:“这是传承。从前陆沉交给别人,现在,我们交给你。”

孩子握紧红绳,认真地说:“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去修路。”

众人动容。

暮色四合,灯火次第亮起。新一轮传灯祭即将开始。长长的队伍沿着古道蜿蜒而行,如同一条流动的星河。有人唱起了古老的谣曲:

>“风吹沙,雪打崖,

>有人走,路不开;

>心若燃,火不灭,

>一步深,一步浅……”

歌声飘荡在山谷之间,惊起宿鸟无数。

而在遥远的南方某座山村,一间茅屋里,一个少年正伏案疾书。桌上摊开着一份《拾遗录》抄本,旁边堆满了他自己记录的见闻:村东老桥年久失修,已有三人落水;西岭山路常有野兽出没,行人不敢夜行;镇上官吏克扣修路银两,百姓怨声载道……

他写下最后一句话:“我虽无名,亦愿执铲。待春暖花开,必亲率乡民重修此道。”

合上笔记,他吹熄油灯,望向窗外夜空。满天星辰闪烁,宛如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人间。

他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等路的人”。

而在宇宙深处,也许真有一条看不见的归语道,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死者与生者,孤独与希望。每一个愿意低头捡起碎石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把这条路铺向永恒。

多年以后,考古学家在西北荒漠发掘出一座地下窖藏,出土大量陶罐、竹简、手稿。其中最珍贵的一件,是一块保存完好的漆板,上面以金粉书写一行大字:

>**历史从不写于金册,而刻于人心。**

而在漆板背面,刻着一行极小的署名:

>“程砚谨录,永和一百零三年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