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梦千年酒 > 定局(第1页)

定局(第1页)

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在江都被杀。隋朝的萧皇后逃亡突厥。六月李渊称帝,改元武德。

太极宫内,春风吹动宫帘,案几上仍铺开着地图与奏折。李渊端坐龙椅,目光深沉,沉默良久。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各自拱立一旁,气氛凝重得像凝固的寒霜。

李渊缓缓开口:“关中地势险要,边关兵权需人掌握。我细思许久,朝中大计,朕不得不权衡父子之情与江山之安。”

李建成屏息,手指微扣衣襟,眼神中既有期盼,也有谨慎防备。李世民眉眼微蹙,心中明白父亲即将下定决心,等待的是历史的定论。

李渊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建成为嫡长,根基稳固,朝中舆论亦倾向建成为先。世民,你才智过人,勇略非凡,朕深知你可托大任,但太子之位,须得兼顾宗室秩序与天下民心。”

李世民心头微震,他早已料到父亲不会轻易立自己为太子,但听到明言时,仍免不了心中一阵失望,他抬眼望向父亲,神色恭敬,却暗暗盘算未来如何步步为营。

李渊深吸一口气,缓缓道:“朕思量再三,宗庙之序不可乱,明日将宣诏定立建成为太子,世民,你仍为朝中重臣,关东兵权由你掌握,边关与国事皆可委之于你。世民,你须明白,不立你为太子并非对你不信,而是国之根基不可轻动。”

李建成恭声应诺,眼中闪过一抹胜利的喜色,但心底仍有隐忧——这个弟弟非同凡响,日后若势力过盛,自己也难保太子之位。

李世民轻轻垂首,口中却淡淡应道:“臣明白父命,必不负所托。”

父子之间的微妙平衡,如同紧绷的弓弦,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太极宫的灯火摇曳,映照出每一张脸上不同的心思——喜悦、忌惮、隐忍与暗涌的野心。

窗外春风依旧,却已吹不散这宫中沉重的气息——太子之位已尘埃落定,而李世民心中明白自己失去的权力可以再夺,但隐秘的感情却终无希望。

他能明白父皇此举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是自己锋芒太露,父亲忌惮自己,大哥亦忌惮自己,若不是洛阳的王世充犹在,河北的窦建德未灭,父亲和大哥会不会联手将自己终身囚禁于深宫都未可知。

但他曾经幻想过的画面,清晰如昨日:父亲曾在起兵前许诺,攻下长安,父亲便立自己为太子,他想到若成太子,便可以以权力为名,提出与突厥联姻的请求,既是政治,也是情感的圆满。

然而现实狠狠击碎了这个幻想。太子之位尘埃落定,父皇偏选建成,他锋芒过露,优秀得让人忌惮。眼下的权力格局不允许他联姻突厥,突厥也不会选择一个二皇子作为联姻对象。那份本可共谋天下的亲密,如今已隔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舒涵与自己,注定无缘。

孤独像冰冷的夜风,吹遍他全身。他突然明白,权力的争夺不仅是一场智谋,更是一种寂寞的承受。所有的亲情、友情、爱情,在棋局面前,都不过是可以权衡的筹码。他的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背负着父皇的期望、兄长的忌惮和国家的重任。

然而,孤独并非绝望。李世民深吸一口气,目光渐渐坚毅。他知道,舒涵已经成为不可及的风景,自己再多的渴望也无法触碰。既然无法拥有,她就不应成为羁绊,他必须学会放下,学会面对现实的局势。

回到家中,他凝视着在府中等待他回家的长孙氏的容颜——温婉而安静,眼中有着对他无限的信任和理解。他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既然无法与舒涵共度天年,那么余生的温情,就由眼前的妻子来守护。他要用心待她,守护她,哪怕权力再纷扰,也要在家中筑起安稳的一隅。

观音婢替他脱去外衣,李世民缓缓开口道:“父皇已经立了大哥为太子,明日就会宣召,从明天起我便只有太子,没有大哥,只有齐王没有三弟了。观音婢,你说我们是不是不该起兵。”

长孙氏微微一怔,轻声劝道:“二哥兴义兵诛暴隋,历史会铭刻你的功劳。再说了你还有我呢,我会一直陪着夫君的。”

李世民心中一动,握住长孙氏的手,与她深情对望,和她一同在床头坐下,轻声道:“观音婢,我这些年来一直忙于图谋天下,而你总是在一旁默默守护着我,世民今后亦会全力守护你,守护我们的家。”

她一怔,心口猛然跳得飞快,眼眶微热,却不敢抬眼看他。

夜色深沉,屋中烛火静静燃着,昏黄的光影映在此刻的床帐上,仿佛也屏住了呼吸。

他静静地看着坐在床前的她。十六岁的少女,眼眸澄澈,却因忐忑而轻轻攥着衣角。她是他的妻子,从十一岁那年便名正言顺地嫁入了府中,可在他心底,她始终只是“妹妹”般的存在。

他曾以为,心中的那个人会是他一生唯一的执念。多少个孤独的夜晚,他怀着无望的念想,独自成眠。可如今,望着妻子清瘦的肩头、因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指尖。他感到深深的愧疚和酸楚。

她陪伴他从青涩到成年,从少年意气到今日的重权在握。他却直到此刻才意识到,自己不该只当她是妹妹,更该把她当作唯一的妻子,此生的守望。

他伸手,覆上她微凉的指尖。那一瞬,她感到他的手掌滚烫而坚定,仿佛要将她所有的惶惑都捂暖。她终于抬起眼,撞进那双清澈却满载深情的目光里。

烛火在风里颤了颤,轻轻熄灭。夜幕将一切笼罩,只留下紧紧相拥的温度。

事后长孙氏安静睡去,李世民安心地抱着她,灯火映照着他的眉眼,神情渐渐沉稳。他知道,从今往后,家人和天下的责任将成为伴随他一生的影子,而他必须学会把它们化为力量——不仅为父皇,为妻子,也为未来的天下。

不久之后,为了稳固朝堂,李世民听从李渊的安排迎娶了一位隋朝宗室女杨氏。杨氏年纪较小,今年才十五岁,自幼长在宫中,据说性情文静,雅好书法绘画。

初入秦王府,杨氏神色端庄,衣袖整洁,步履轻缓。她虽然年纪尚轻,但自幼受宫廷礼仪熏陶,举手投足间已有端正与稳重。

长孙氏轻步走来,眼神温润,微笑着伸手:“婉儿妹妹初入秦王府,定是生疏,不必拘礼。你我以后都是夫君身边的人,不必把自己隔得太远。初来乍到,自有不便之处,你随意些便好。府中大小事,若有不明白的,尽可来问我。”

杨氏心中微微一暖,抬眼看向她:“姐姐可知,我自幼长在宫中,最怕的便是冷清。如今在王府,觉得很温暖。”

长孙氏一怔,心中微微一酸。亲自为杨氏端上温茶,语声柔和:“婉儿妹妹一路舟车劳顿,先歇息几日。府中人都随我多年,不必拘谨。”

杨氏抿唇一笑,微微欠身:“姐姐厚恩,婉儿心中感激。只是……”

她轻轻顿了顿,垂下眼帘,声音低得几乎要散进风里:“我从未得见殿下,只闻其名于朝堂,不知他……是何等性情?可有什么喜怒好恶?”

长孙氏微怔,继而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抹温柔的光。

“夫君少年英烈,喜读兵书,好骑射弓马,亦爱观星问策。平日寡言,不喜浮华,凡事求实。”

她顿了顿,似想起往昔,又低声补了一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