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梦千年酒 > 番外6 重逢之前(第2页)

番外6 重逢之前(第2页)

李世民收到什钵必薨的报信时,坐在书案前,手中握着那份来自并州的边报,墨色在火光下微微晃动。

《并州边报·致大唐中书门下》

(奉报大唐顺州都督什钵必薨)

前东突厥突利可汗、今顺州都督什钵必,旧疾复作。自岁暮以来,咳嗽日重,至正月初七,忽转湿热,昼夜不寐。医药俱施而不效。臣女亲侍榻前,扶汤递水,然至正月十八夜,血气上涌,气息奄奄。至子时,气绝于榻,享年二十九。

都督临终前,神识犹清,执臣女之手,言犹在耳。曰:

“吾身虽困,心尚明。此身若陨,草原之事,烦汝以告唐皇。突厥虽衰,然血脉未绝。愿后世勿复起兵,以恕今日之恨。此去,愿以魂守北风,不再扰华夏。”

又曰:“吾在时,汝可依;我去后,愿汝自重。若再入长安,望代吾问候唐皇,告之:突厥人已知和,不复为患。”

言毕,气尽。

臣女止哭不止泪。以冰雪护其身,暂安并州外榆林山下。臣女将赴顺州,接其子女返回并州再行葬礼,以突厥旧仪送之。

今并书其生死、遗言,遣信使昼夜驰赴长安,以报大唐。

臣女不敢多陈私情,惟愿陛下体察:

昔年渭水之盟,今成白骨之约。

大唐有天下,突厥亦得安。此诚吾兄平生之志。

——谨此奉报,不敢失期。

并州乙丑年正月十九日

臣女阿史那舒涵谨书”

他眼前浮现出那些年与什钵必的点滴:晋阳初遇的少年交锋、马邑关外的对峙、渭水之盟……还有舒涵出嫁西突厥的那场酒局,什钵必陪他痛饮,却始终不失风骨的眼神。

桌上,烛火跳动,他伸手触摸那封报信,指尖微微发凉。往昔的忠义、情谊与信任,交织成无法弥补的遗憾。他想到什钵必生前那份心胸与宽容,那些默默付出却从未求回报的忠诚,心中涌上一股无法言说的悲痛——既是对失去的兄弟的哀悼,也是对自己未能早些守护他的自责。

“若时光能倒流……若吾能早些体察他的劳累……”他低声自语,眼角已然湿润。心中有太多愧疚,也有无力的悔恨。

寒风透过宫墙,吹得烛火摇曳不定。李世民独坐书案前,眼前的长安依旧沉寂,但他的心,却如草原上奔腾的战马,翻腾不息。

李世民沉默良久,终于展开一卷白绢。

他提笔蘸墨,指间微微发颤,墨色在烛光下泛着冷光。片刻之后,笔尖落下,缓缓写道:

“闻顺州都督阿史那什钵必薨,朕深为痛惜。昔同朕鞠躬草野,忠诚可鉴。命岑文本为之撰碑,葬于并州;其子贺逻鹘承袭官职。朕以国礼赠恤,以慰忠魂。”

写至“痛惜”二字时,他的笔锋顿了顿,墨迹在纸上稍稍晕开。他抬眼看了烛火一瞬,复又落笔,将诏文补全。

诏成,他按上玺印,印声低沉,回荡在殿中。

片刻后,他将诏书卷起,交予内侍。语气极平,却透着一丝疲惫:“即刻遣中使,驰驿送并州。”

内侍领命退下。

殿中只余烛火摇曳。李世民静静望着案上那一小滩未干的墨迹,指尖摩挲着笔杆,良久未动。

他想到了舒涵,那个如今失去兄长,失去故国,失去丈夫,也没有孩子的女人。他想象着她踏入长安的模样:风雪中独行的身影,目光深邃而孤独,肩上背负的却是国破家亡的重量。

他知道,他与她已整整十一年未曾见过一面。

那一年,她在婚礼上对他一拜,而他只能微笑着举杯,假作祝贺。那一别之后,她在异国的风雪中度过九年,他在长安的朝堂上度过九年。她守寡三年,他坐稳帝位三年。

在他遥远的记忆里,她依旧是当年雁门关外那个英勇无畏、智慧超群的少女;那个与他少年时并肩谋划、看透天下与人心的人;

他无法想象此刻的她是什么模样:或许风霜早已爬上她的鬓角,甚至或许,她已不愿再见他。

他的手指在宣纸上停留,笔尖微颤,他低声自语:“她该不记得我了罢……也好,不记得,便无苦。”

终于,他提笔,字字如心血倾注:“朕闻天地合德,万邦来同。……若卿愿再适,择良婿以偕老,朕当封卿为归仁郡主,赐婚以昭宠礼,使卿承欢中朝,复展华年。若卿志在幽居,不复为姻,朕亦尊卿之意,当诏封为安国夫人,以旌贞操,使卿安然度日,不失旧仪。……”

李世民写完最后一笔,笔锋轻轻一顿。

那一瞬,殿中只余烛火的微响与笔墨的气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