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征途启航有感 > 第57章(第1页)

第57章(第1页)

李思华对接下来他的工作做了一些安排,最主要的是:

短期,要保障美国计划的最后一部分,尤其是近期的股市操作、资金安全、股份逐步出让以及1937年的做空计划。要始终控制住金融团队的忠诚,以顺利地完成计划。

中期,要组建全球的情报网络,尤其是欧洲,世界大战已经为期不远,对于形势要密切关注。在世界大战中,我们要有一张全球性的网络,以执行我们可能的行动。

长期,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情报外,最重要的就是科技情报。对于欧美的最新科技,要用商业为主的模式渗入,同时在科学家中,发展对我们事业的同情者、支持者和共同利益者。科技的重点方向,则是核物理以及电子信息科技。

李思华还为唐干林介绍了主要的中央领导,但因为他是情报头子,所以只限于少数必须知情的最高层领导,包括主席、周恩来等少数几位领导。其它的,还介绍了负责国内情报和安全的李柯农等人。

唐干林的返国之旅,在忙碌的工作中渡过,他的人生,也掀开了新的征途。

第94章坦克飞机与钢铁

重庆兵工制造基地,赵琪瑞是这个基地的副总师,他还很年轻,19岁到德国留学,今年刚刚归国,不过24岁。

赵琪瑞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因为他实际上是重庆兵工坦克项目的总负责人,他还如此年轻,就肩负这样的重任,压力可想而知,可是没有办法,到处都缺乏人才,他已经是组织上能够筛选出来的最合适人选了,毕竟他在德国学的就是履带车辆设计与制造,而且从1933年起,就被组织送到德国亨舍尔父子公司(Henschelundsohn)及克虏伯公司,边学习边实践。可以说,他是看着后来德国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成长的过程而自我成长的。

早在1931年,李思华就已经安排安华集团的德国分部,与亨舍尔公司,签署了联合研制小体积而大功率的发动机的协议,其实就是坦克发动机。实际上就是亨舍尔研发,安华出钱并获得技术和生产线。这比历史上在1935年亨舍尔得到德国政府资金支持后,开始的研发,早了整整4年。

不过,安华否决了亨舍尔的汽油发动机计划,而是要求研制具有多气门技术的12缸V型柴油发动机和使用铝合金铸件,这是后来苏联T-34坦克的经验,这样的柴油发动机,故障很少,而且重量很轻,有利于坦克连续作战。如果是德国自己,是不会考虑用铝合金铸件的,还是因为缺乏原材料。

同期,安华也与克虏伯公司签约,研制搭载的火炮和相关弹药,目标是75毫米锥膛炮,使用钨合金身管和炮弹。这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因为国内的钨储量不错,而且在云南就有部分,足以满足抗战时的钨合金需求。这样的火炮,其实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无法使用,因为缺乏钨合金。

这使得西华的重型坦克可以仅用75MM的炮管口径,其穿甲威力却超过欧美主流的88MM或者105MM口径。而炮管口径下降,就意味着坦克的全重下降,现在这辆主战重型坦克的全重,只有32吨,说是重型,不如说是中型,比较适合国内比较崎岖的大部分地形。而如果使用88MM主炮,坦克全重就至少要达到41吨。

所以,现在这辆坦克的数据是:全重32吨,装甲正面厚100毫米,侧面厚60毫米,最高时速每小时40公里,搭载的锥膛炮,可以在1400米距离上击穿100毫米的装甲。这样的坦克,在北方碰上日本的那些豆丁坦克,自然是虎入羊群,是压倒性的优势。甚至可以说,其威力还远超德国初期的“虎式”,尤其是避免了虎式发动机故障频频的大弱点,而且减轻了至少4吨的全重。这型坦克,在西华被称为“猛虎坦克”。

为了避开英法对德国的制裁和监管,1933年10月,双方还联合在缅甸修建了坦克试验场,对样车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各种试验,不断改进。到1934年底,这辆坦克终于堪用了。当然,还在不断继续改进完善。

李思华担心希特勒行为的不可测,所以已经催促尽快实现全部生产线、工艺和技术转移,尤其是发动机。本来中型和重型坦克,是计划在未来的包头和陕西建设大规模生产基地的,不过现在的选择,是先在重庆兵工,搭起一条较小规模的生产线,先实现年产1000辆的生产能力。赵琪瑞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了。

就算是“小生产线”,其实规模还是很大,包括了坦克总装厂、车体炮塔铸造厂、坦克机械零件加工厂、坦克炮厂、坦克发动机厂、炮弹厂、光学仪表厂以及后勤服务设施。

坦克生产的车间是很简单的,就是搭起空旷的大厂房而已,不到大半个月,就已经完成。真正等待的,是电力,目前的柴油发电机,只是临时用电,无法用作生产的,电力的供给,还是要依靠在附近正在紧急建设中的火电厂。交通建设也在加急中,公路和专用铁路,都已经开工。全部配套的完成时间,上级只给了7个月,一切都要求是战时的效率。

主要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已经从原来在海南的轻型坦克厂调来,当时工人就是超配的,提前进行了培训教育和操作训练,又补充了大批今年的技术学员和新工人,正在进行培训,尤其是焊工,焊接工艺和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坦克的质量,工厂对于这一块极为重视。

组织为赵琪瑞配了一个大约50人左右的高层管理和技术团队,除了不到10名的类似他自己这样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人以外,大部分是这几年在美国专家的培训下成长起来的工程师。

团队其实不弱,但大家的经验确实不足。所以这些日子,大家几乎拼了命,对工艺和生产做着准备,焊接、组装、去应力、水密封试验和表面处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在检查着最后的设计。前两天,设备终于开始批量到达,整体安装工作全面展开,赵琪瑞这两天累得嗓子都有点哑了。

不过他的精神非常兴奋,学成归来,马上负责如此重要的项目,简直就是老天爷的好安排。他想着,李书记(李思华)说,一共要建设包头、陕西和重庆三个坦克生产厂,到1937年年产坦克量要超过3000辆,到1938年突破5000辆。想到这些数字,他内心就充满了力量,这就是大国的国力,用我们的“猛虎”,干死那些小日本!

成都青羊黄田坝,飞机制造基地的大工地上,尘土飞扬。

卡车司机田春华眼前的建材堆积如山,他回过头望去,连绵不绝的卡车队,还在将各种建材运到现场。

这就是大建设,帮着卸完货的他,擦了一把满脸的汗,出神地端详着仓库墙面上的宣传口号:“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据说这是李书记(李思华)亲自为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提写的标语,在现场好几个地方,他都看到了这条标语,每次看到,他心里就有种自豪。

成飞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与德国联合研制的BF109战斗机的技术、工艺和生产线的转移,在1937年前实现对这款飞机的仿制量产,目标产能为每年1000架起步。在西华内,BF109被称为“应龙-I型”。考虑到日本在1940年前,零式的总量不过是300架,而且只装备海军航空兵,即使日本将之用到大陆作战上,如果能有1000架应龙,就会形成压倒性的产能优势。

实际上,应龙I型对标的是历史上BF109的F型,即著名的“弗里德里希(Friedrich)”,相对于早期的BF109型号,最大的改进其实就是发动机,在1931年安华与戴姆勒-奔驰签约,就要求跳过1100马力,直接要求最终必须提供1300马力的引擎,为了将大马力发动机的功能充分发挥,还要求巴伐利亚飞机厂,增加了副翼和简单襟翼的设计。

BF109是著名的梅塞施米特设计的,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是最好的战斗机之一。李思华最期望的,是用应龙I型战斗机,与贵州飞机制造基地生产的JU87斯图卡俯冲战斗机(代号赤龙)和JU88战斗轰炸机(代号飞龙)配合起来,形成对日军的“掩护-轰炸”战术,应龙I负责掩护,与日军战斗机缠斗,而赤龙和飞龙则负责轰炸日军重点目标,从而形成充分的空中火力优势。

无论是飞机还是坦克,都是二战中最重要的尖端武器,而这个时候,对于西华来说,最好的技术来源就是德国。此时的美国,在这方面还落后于德国,也不够重视,历史上,美国的这些武器,要到二战后期,才通过深厚的国力和科研技术,逐渐赶上德国。

应龙I的技术优势,除了发动机功率大带来的载弹量增加,以及滞空时间长以外,其全罩式座舱、可缩回起落架、全金属制造的机身与机翼等技术,都是当时最新型的,性能远远超过了日本最新的零式战斗机,单单是应龙使用的高强度薄铝板和精密压铸件的水平,就远超日本住友金属的轻质铝合金50岚金属。整体上,应龙I型是适合采用“打了就跑”战术的高速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高达710千米每小时。

为应龙配套,还专门研制了对付日本零式的穿甲燃烧弹,这种炮弹非常容易穿透零式的铝合金蒙皮,并引燃整架飞机。这是日本产品的一贯特点,为了节省材料,总是“薄皮大馅”,但皮太薄,就很容易被击穿。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