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下课十分钟柯岚才回来,坐到座位上听课,她抬头看了一眼老师讲到的题目,松了一口气,还好赶上了她想听的最后一题。
可老师讲完后,她依旧似懂非懂,还是有些云里雾里,这怎么可能在考场上想到这样答。
班里陷入了一阵沉默,温老师看到大家都沉默了,不觉推了推眼镜笑起来,“同学们,我们在练题的时候,尤其是这种表达类题的时候,不要着急,慢慢来。”
“可能大家会觉得为什么刷了一周的语文也没有起色,不要气馁,凡是量到质都有一个过程。”
“要不断告诉自己要练习的学习的是关于审美的表达,哪怕你没时间做,都要多多琢磨往年真题答案的审美和表达。”
“在你不断练习和不断感受的过程中,是会发现所谓语文——高考语文是可以让你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审美标准。”
“为什么这样说呢?刚开始你们可能会觉得这是“高考语文”的标准,不是我的标准。”
“好的题目给的都是踩点分,踩点分是阅读理解应该看到的文字底下的情感本色,一个正常的合理的理解应该走到普遍的终点。”
“但每个人走到这个普遍终点的路径多少是有点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写出来的答案的表达都是不太一样的。等你们做到后期越来越能答对的时候就能感受到。”
“到达普遍的终点后,便是更深的语文课堂了,这个时候我们便讲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文章底色上的见解了,也是难题的难分点,一般只会在模拟题里考到,占比是六分里的两分。这个部分的分丢了没关系,重要的是“底色”的理解,你能不能准确掌握。”
“我们高考考的就是理解是否准确、全面,能不能看到文章里文字背后的底色。”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家上网会觉得戾气很重,还有好一部分人没有这样的理解能力,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语文训练,也不愿意听别人说的话。”
“比方说,一个博主在网上发一个日常帖子,说趁假期去某个地方玩了一周,感觉像做梦一样——逃离了工作,可以和朋友在酒店里、在凌晨的餐屋里肆意大笑,早上睡到自然醒和朋友一起打扮自己,玩完一天,夜晚尽兴而归时又一起去便利店买零食,再回到酒店继续嘻嘻哈哈聊天。”
“如果这是一个问答题,很显然这段话讲述的就是:主人公觉得出去玩的这一周像做梦一般的快乐、短暂、珍贵。”
“但是在互联网上就有人可能会这样评论:”
班里有人喊了一句:“傻帽来的。”不知道谁笑着跟了一句:“没救了。”
温老师没说什么,笑笑接着道:“觉得很离谱吧,但当今网络上的确许许多多这样评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义务教育阶段后后语文的学习依旧十分重要。”
“许多人不明白有些事情是个体现象,有些是群体现象;有些事情是在‘有的时候’,而有些是在‘通常’这样的语境下发生的。”
“还有许多人暂且连文字的“底色”都不理解,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明明主人公的那句话是在表达和朋友出去旅游的心情,但ta的理解却是完全偏题的。”
温老师笑道:“这也是为什么说互联网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争吵和怨气。”
“虽然我们都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但有时候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看者理解能力的问题。”
“所以,同学们,刚开始做这些题的时候,不要老想着‘谁想的到啊这就是文科吗’,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心理预设。”
“要在文字里面去感受到它,评分标准和解析是怎么剥开文字的底色的。”
“那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呢?”
“因为审美标准的建立离不开文学素养的积累,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还有很多通往普遍终点的路径是在参考答案里没有说出来的。”
“而这些我都会不厌其烦一一教给你们,一轮到三轮,语文的底色庞大又统一,忘记了没关系,我会帮你们,整理归纳,再教给你们,不断在这三轮复习里面教给你们。”
“这一年你们需要在每一节每一节课里积累,当你们把听到的每一个课,每一道做的题都积累起来的时候。当你心里对解析里的评分和答案不再只是一头雾水的困惑的时候,就是真正舟行碧水,风过疏竹,鱼入大海,鸟上青天的时候,那个时候去高考就会游刃有余了,不管是否有新问法,新题型,文字背后的许多底色是不会变的。”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们能在这一年的语文训练里建立起自己的底色,那会助于你们未来面对很多愚蠢东西时保持平和。”温老师眨了眨眼睛。
没有人低头做题,大家都坐着很认真,听愣了。
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很重要。简溪看着温老师,忽而想起小说里经常描写学霸偏科:“理科很好,文科很差的样子”。
但她见过的太多学霸都是全能战士,她们的语文英语更是难以企及的高度,聪明的人总是容易互相理解的,她们怎么会看不透那些题目得底层逻辑呢。
后来,简溪也苦苦想过如何从一百二十的英语跨越到一百三十,而那些大佬已经徘徊在临近一百四边缘了。当然,也有数学、物理厉害,语文、英语却拖后腿的人,但,在简溪的眼里,如果她的排名是名列前茅的,说明的问题可能是自己所在的环境不够好,可能和一些发达地方的第三中学的人都无法比较。
简溪其实很讨厌这样训练自己思维的过程,可如果想要得到一些东西,比如学历,比如学校,就只能顺着这个规则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