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夫心中难免恨铁不成钢,为薛怀担忧。
苏父笑道:“承先生吉言。鸿儿,你回去换了衣裳,随为父和你母亲去薛家拜谢。”
苏鸿早就有心接触薛家,闻言连忙答应,给苏母请安后才回房换了衣裳。不多时,众人就收拾齐全,一起坐车往薛家去。
待到了薛家门前,苏鸿打眼一眼,一条街上人来人往,不住有人到薛家门前递拜帖。角门处几个衣帽齐整的门房值守,见苏家的车过来,连忙往里让。
苏父和苏鸿下车,便有薛家家丁上前道:“苏老爷,老爷就在书房迎候,请上轿吧。太太在后头,我们这就请苏太太到内院去。”说着又来了两个男丁接过苏家下人抬来的谢礼,要拿去登记入库。
苏鸿见薛家规矩这般严整,心中也不免叹服,暗道果然是大家气象。
苏父答应着,带苏鸿一起换了轿子,待到书房时才停下。苏父一下轿,就见薛父已经等在门前迎上来,苏父忙道:“今日来此是拜谢贤兄,怎好让贤兄这般。”
苏鸿跟在苏父后头,连忙作揖拜见,喜得薛怀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好孩子,看见你站在这儿,我心里就高兴得很。”
说着也向苏父道:“贤弟既与愚兄交好,不必说那些繁文缛节,快进来。”
三人进了房内分主宾坐下,苏父便拱手道:“我全家蒙贤兄搭救,今日特来拜谢。救命之恩,全在弟心中,绝不敢忘。鸿儿,快磕头。”
苏鸿立在苏父身旁,闻言连忙上前磕头,说道:“伯父于我全家恩同再造,小子不敢忘怀,日后结草衔环,定当报答。”
薛怀见他眉目清明、说话爽利,加之深知他为人孝顺,一时心中快慰。他连忙扶起苏鸿笑道:“我走南闯北这么多年,救过的人不知凡几,都是缘分使然。你们也不必放在心上,为陛下效劳,也该有此仁爱之心。”
说着又向苏父道:“你们哥儿年岁还小,让他到内院给内子瞧瞧。她平生最爱齐全孩子,你们哥儿一去,她定然喜欢。”
此乃其一,其二则是苏鸿年岁太小,把他拘在这里听大人讲话想必也无聊。倒不如打发他到内院去,也能和蟠儿、宝钗说话解闷。
苏父一口答应,薛父便让小厮领了苏鸿过去。待苏鸿离开,他才对苏父道:“听闻贤弟父亲下葬,我因才从外头回来,不好过去,贤弟勿怪。”
提起此事,苏父也颇为敬服薛怀为人。本是薛怀救下他们,听说他父亲下葬,薛怀倒是派人送来丧礼。如此礼遇,倒让苏父不好意思。
苏父忙道:“这也是行当规矩,弟怎会多心。”
商行里常言,从外头回来的人身上不知粘带些什么,所以讲究些的人家常要斋戒休息几日。即便不说这些,薛怀风尘仆仆从外地回来,想也是水土不服要调养的,岂有撑着身体到苏家的道理。
且不说这二人越聊越投机,苏鸿到了内院,下人们忙上前打帘通报。
苏母笑道:“是我家哥儿来了,今日来了,定是要给你们老爷和姐姐你磕头的。”
话音未落,苏鸿便走进来,见上首正坐着位满头珠翠、眉目温柔的太太,便知定是薛太太。他上前跪下道:“给您请安。”
薛太太一看苏鸿身量高挑,眉清目秀,又听说他是个孝顺孩子,当即喜欢极了。让下人把他扶起来,笑道:“好孩子,你走近些。”
她身边依偎着六岁上下的女童,见他过来也是十分好奇。苏鸿目不斜视,走到薛太太跟前。薛太太笑道:“这是你大妹妹,你叫宝姐儿就是了。”
宝钗起身给初见的苏家哥哥行礼,想到他救母险些丧命,心中便先存了一份敬意。苏鸿则是想起她的命运,见她现下这般活泼自在,心里不免为她怜惜哀叹。
二人厮见过,薛太太喜得搂着他在身边坐下,向苏母道:“鸿哥儿人孝顺,又这样聪明机灵,斯斯文文的,来日不知怎么孝敬你们做父母的。我的哥儿活像是讨债来的,人也孝顺听话,就是不喜读书跟大人对着干。幸好我的姐儿聪明孝顺,比她哥哥强十倍呢。”
苏母只以为薛太太是随口夸赞,笑道:“当不得姐姐这样夸。家里的孩子只要孝顺懂礼,旁的自有长辈操持教导。何况姐姐家,很用不着哥儿从举业上发迹,只要孝顺懂礼,前程就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