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蟠此时才想起来,乐呵呵道:“方才门房上有个人牙子来,问我们买不买丫头。我打门口儿经过,见有个小丫头和妹妹差不多大,眉间有颗胭脂记,像是在哪儿听过似的就买下来了。一会儿梳洗好了妈看看,喜欢就留下使唤。”
“胭脂记?”
苏鸿和薛太太闻言异口同声,都想到了甄家被拐走的甄英莲。苏鸿本就是担心甄英莲近期会出现才来,闻言忙站起身问道:“大哥哥说她有胭脂记?我甄世伯家丢了姐儿,正是眉宇间有颗胭脂记,一直暗暗查访不曾找到。听父亲说,今年应当也是九岁上下了。”
宝钗闻言也站起身,她听苏母和妈提过,也知此事。她想到被拐女孩儿的艰难处境,一时也有些着急,不知是否就是甄家的女儿。
薛蟠一拍大腿,听苏鸿这般说才想起来。他忙道:“问她年岁,她也都忘了,只是看着跟妹妹差不多。若果然是她,那可就积了大德了。”
薛太太也忙道:“快去催催,带来我问问。”
身旁伺候的人早在她们说起此事时便到外头催促,不多时就有婆子带了一个面色白皙、眉目清秀的小丫头进来。众人忙看她眉心,果然是个米粒大小的胭脂记。
薛太太当即让她上前来,见她品貌果然不似普通人家的女儿,若是苏母口中那对神仙夫妇的女儿倒也使得。便拉着她的手细问姓名、来历、年岁等,皆回答不记得。
薛蟠见她如此说,惊道:“那人说这是他女儿,因无钱偿债才卖她,不想竟是拐来的。若真是如此,这拐子可是死罪。”
虽说律法如此,但若未寻到也就罢了,谁家女儿被寻回后还肯大张旗鼓告官。都是寻常人家,即便让女儿做一辈子在世女,女儿知事后也难免自伤自叹。也就皇家公主仗着亲爹才能浑不在意,旁人谁敢说一个不字。
苏鸿闻言亦是沉默,问她道:“你可记得小时候的事?便是有一二印象的也使得。”
他看过原书,自是知晓这就是甄英莲无意,只是不知该如何让薛太太相信。正要说话时,薛太太便道:“她虽不记得,这也不难。咱们派人去将你世伯母请来,岂有母亲不认得女儿的?”
话虽如此,她听其口音似是带着点儿姑苏那边的,心中已经认准八分了。即便不是,封娘子一来,见她与女儿长得相像,少不得也要留在身边做干女儿。封娘子虽不富贵,但有她们帮趁着也不难过活。
说着便吩咐薛蟠即刻去办,薛蟠也没想到自己买的人竟与苏家有旧,深感天缘凑巧,连忙着人去办。
那小丫头见众人这般问,竟似是认得她一般,心中不免升起些许希冀,却不敢明言。宝钗见状,便笑道:“妈,我看这妹妹并非俗人,封伯母未来,就先留在咱们家作伴。”
说着便让她在身旁坐下,那小丫头便也怯怯坐下。薛太太见她生得这般好,秉性又温柔,心中也喜欢,便笑道:“他平日怎么称呼你?”
她只轻轻摇头,说道:“只叫我姑娘,不曾有名字。”
薛太太便道:“那便先称呼二姑娘吧,等封娘子过来再说。”
说着又向苏鸿笑道:“这事竟先别告诉你母亲。若认准了,她们也是孤儿寡母的,一并带上京才是。若再寻到你世伯让他们一家团圆,才是最妙。”
苏鸿见薛太太如此上心,竟不费吹灰之力就救下英莲,当即也十分高兴。他如今孤身一人不好安置英莲,见宝钗主动开口应承,薛太太又这般承诺,自觉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
薛蟠才出去不久,忽然又着人请苏鸿到前头,苏鸿心中一凛,心道必是冯渊来了。他到前头一看,果然是个十八九岁上的男子领着数十个奴仆,战战兢兢立在薛蟠身前。
他多看了两眼方走上前,问道:“是什么要紧事,把我从暖阁里头喊出来?”
薛蟠指着冯渊叹道:“好师兄,你来与他说,简直是冤孽。再没想到还有这般奇事,那拐子竟不止卖了我一家,头儿里竟卖给他了。我早寻了伙计去拿拐子,没想到连着冯渊也找上门来。”
冯渊本是想着薛家仁善明理,不过是个丫头,他说明利害薛家自然就把人给他了。但如今立在薛大爷和苏大爷跟前,他年纪虽大,心中却有些畏惧。
苏鸿闻言,不待冯渊说话便道:“我且问你,你知道这丫头是何身份?她是拐子拐来的,若按律法,买了良人官府亦要问罪,你有几个胆子到官府去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