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朕真的不务正业在线阅读免费 > 第一千零九十章 日月所照敢不俯首(第1页)

第一千零九十章 日月所照敢不俯首(第1页)

解决一个矛盾,就会有新的矛盾产生,这是矛盾说的核心理念,矛盾普遍存在。

无论承认与否、认同与否,大明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中兴,并且继往开来,变得更加强大,但中兴过程中,新的矛盾出现了。

。。。

小禾。

林知微念着这两个字,舌尖轻抵上颚,仿佛尝到了某种久远的滋味。她望着眼前这个六岁女童,眼睛亮得像山泉映月,嘴角微微翘起时,竟与三十年前那个在暴雨夜敲响书院门的小女孩??阿禾??如出一辙。那一刻,她忽然觉得,时间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口深井,每一代人投下问题的石子,回声都会在某一天重新浮出水面。

“你奶奶是谁?”林知微轻声问。

小女孩眨了眨眼:“奶奶说她以前也在这里读书,可后来朝廷不让女人进书院,她就被赶走了。但她一直留着铃的录音,每天晚上都听。”

林知微心头一震。她缓缓翻开那本涂鸦册,一页页看下去。那些稚嫩的笔触里藏着惊人的直觉:被捂住嘴的孩子眼中含泪,锁链缠绕的书本正在冒烟,高台上的人影模糊不清,而伸向他的无数双手,有的握着锤子,有的捧着花,更多的只是张开的手掌,像是在索要答案,又像是在传递火种。

最后一幅画,是铜铃悬于云间,下方站着一个小人儿,仰头望着它。旁边写着一行歪歪扭扭的字:

>“奶奶说,只要它还响,我们就还没输。”

林知微闭上眼,指尖轻轻抚过那行字。她听见风穿过松林的声音,听见远处溪流撞击岩石的节奏,听见自己心跳与铜铃之间那根看不见的丝线,在岁月中轻轻颤动。

她蹲下身,平视着小禾的眼睛:“你想不想以后每天都听这口铃说话?”

“想!”小女孩用力点头,“我还想让它为我响一次。”

林知微笑了。她牵起小禾的手,带她走向铃下。按照信火的传统,新生入院须静坐三日,聆听过往提问者的录音。但这一次,她破例让小禾提前进入黄铜留音筒的密室。

密室位于书院最深处,由整块青石砌成,墙上嵌着数十支铜管,每一支连接一口埋藏在山谷不同位置的留音筒。这里收藏着三十年来所有曾在铃下发出声音的灵魂??江南盲女吟诵《公民问答》第一问:“我为何必须服从?”泉州渔夫嘶吼:“凭什么海禁要断我生路?”北疆戍卒低语:“将军,我们守的是边疆,还是牢笼?”

当第一段录音响起,是阿禾的声音。

那是三十年前清明夜,十三岁的她站在铃下,声音颤抖却坚定:

>“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能说出真相,那这个国家还配称‘文明’吗?”

小禾猛地抬头,瞪大眼睛:“这是……我奶奶?”

林知微点头。

小女孩扑到铜管前,小手贴在冰冷的金属上,仿佛想透过铜壁触摸那个遥远的夜晚。她嘴唇微微翕动,跟着低声重复:“如果连一个孩子都不能说出真相……”

话未说完,泪水已滑落。

那一夜,林知微没有回房。她坐在铃下,看着小禾蜷缩在蒲团上睡着了,手里仍紧紧攥着那本涂鸦册。月光洒在铜铃上,映出一道细长的裂痕??那是当年陈武昭兵变之夜,一枚箭矢擦过的痕迹。如今,裂痕已被金漆修补,宛如一道凝固的闪电。

她忽然想起黄穗临终前的话:“信火不传知识,只传勇气。知识会过时,勇气不会。”

翌日清晨,雨来了。

不是倾盆大雨,而是绵密不断的细雨,像一层薄纱笼罩山林。书院照常开讲,学生们围坐在堂前,听林知微讲《感官正义论》。小禾坐在最前排,虽听不懂太多术语,但她专注地盯着黑板上的图示??一只耳朵、一只眼睛、一颗心,三者用红线相连。

“视觉让我们看见表象,”林知微说,“听觉逼我们思考本质,而心灵,则负责判断哪一种感知更接近真实。所以阿萤才会说:‘看不见的人,反而更容易看见真相。’因为她不用看脸,就能听出谎言的频率。”

课至中途,一名信使冒雨而来,肩披油布,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封印的文书。

“京师急报。”他单膝跪地,“明理阁特使明日抵达,携皇帝亲谕。”

林知微接过信,拆开一看,眉头微蹙。

信中写道:

>“朕闻信火新收一童,名唤小禾,乃阿禾之后裔。此名寓意深远,似天意使然。

>特赐‘观铃使’之衔,年满八岁可列席明理阁旁听会议。

>并诏令天下:凡曾因言获罪之家,其子孙皆享优先入学信火之权。

>此非恩典,乃赎罪。”

她读完,久久不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