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和阿依古丽分头行动。
他负责外科疾病,她负责内科,同时教导本地医生一些基本技能。
小马护士则忙着翻译,成了最抢手的人。
“医生,我这腿疼了好几年了。”一位老大爷说。
李明检查后发现是严重的关节炎,立即示范了如何结合推拿和西药治疗。
“大叔,您得先把药吃了,再配合这些动作……”李明耐心地解释着,还特意画了几张图让老人带回家。
中午时分,一个急诊病人被抬来。
是个年轻的牧民,在放羊时不小心从山坡上滚落,肋骨可能骨折。
李明立即展开急救。
在简陋的条件下,他用最基本的器械完成了检查和处理。
这时他才理解,为什么研究中心要强调因地制宜。
“李医生,教教我们这些基本操作吧。”当地的医生请求道。
于是,一台紧急救治变成了一堂现场教学。
李明一边处理伤员,一边详细讲解每个步骤。
他发现,这些基层医生虽然条件有限,但学习热情特别高。
傍晚时分,阿依古丽找到了李明。
“你知道吗,我今天看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病例……”她兴奋地说着,眼睛闪闪发亮。
李明听着她讲述,突然明白了什么。
义诊不仅是在帮助病人,更是在促进医学的发展。
那些在大医院里司空见惯的病例,在基层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
晚上,他们和当地医生围坐在一起,总结这一天的收获。
院子里升起了篝火,有人拿出冬不拉弹起了动人的曲子。
“你们一定要常来啊。”当地的医生恋恋不舍地说。
“会的。”李明望着星空许诺,“这只是个开始。”
三天的义诊结束后,李明和阿依古丽收拾行装准备回城。
临走时,那位腿疼的老大爷特意送来了自家种的杏子。
“医生,你们就像天上的星星。”老人用维语说,“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阿依古丽翻译后,李明心里一暖。
他明白,这不仅是一次义诊,更是一次播种。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相信它们一定会生根发芽。
回程的路上,夕阳将天际染成金色。
李明和阿依古丽已经在讨论下一站的计划。
“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培训课程也带过来。”阿依古丽建议。
“好主意。”李明赞同,“还可以建立远程会诊的渠道。”
车子驶过盘山公路,远处的雪山在晚霞中熠熠生辉。
他们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心中装着这片土地的人民,再远的路也值得走下去。
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使命。
用医术联结起山川湖海,用真心温暖每一个生命。
看着后视镜中渐渐消失的小镇,李明轻声说:“我们一定会再来的。”
阿依古丽望着窗外,眼中含着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