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匆匆往回走,路晓琪当然也跟在后面。到了清河楼一看,已经围了好几拨人,正中央却是向齐、李木匠与向大力,还有站在他们对面的工匠她并不认识,想来是其他建筑队的。
倒是宇文恺,看到是这几人之后脸上神情轻松了很多。他拍了拍路晓琪的肩膀:“无妨,我来处理。”
“何事争吵?”他站了出去。
原本还在争吵的人都安静了下来,路晓琪暗中点点头,看来宇文老师还是很有权威的。
对面的陌生工匠看到他过来,连忙说:“宇文老师,我们并不是在吵架。只是觉得向师傅的判断有点不太对。毕竟现在在换斗拱,这榫卯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还是很重要的。”
他说的话倒也很诚恳。
向齐轻哼了一声:“小子,我这双眼看榫卯就没出错过。换成琉璃瓦之后,整个屋檐重量增加,一层一层汇总上去,自然要换更牢靠一点的。”
对面的工匠:“可你那斗拱结构,从未听过,如果确认它就更牢靠?”
路晓琪也点点头,向齐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双方争辩起来,因为听不太懂,她一会儿觉得这个说得有理,一会儿觉得那个说得有理,属实有点像是墙头草。这时她看到正在一旁站着的苏隽,赶紧过去了。
“他们到底在吵什么?”
苏隽还真知道答案。两人凑在一起嘀嘀咕咕。
原来,国内的古建行业都集中在几个地方,北方就是晋省那边,南方就是浙省。这次来的那几支建筑队,就都是来自浙省,甚至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彼此之间都认识。
人一多,就难免抱团。
尤其是这几支建筑队在国内古建圈还有点名气。一来到清河古镇,他们发现这边扛把子的居然是名不见经传的,自己从来没见过没听到的向家村人,就生出了一点不服气。
路晓琪听到这里,插话问:“他们没看过之前向家人的表现吗?”
苏隽:“自然看过,但他们又不是行外人,能做到在行业内有些名气,自然手上也有着两把刷子。”
她懂了,之前向家人的表现还不足以让他们臣服。
他接着往下说。
前些时间,宇文恺已经确定了新斗拱的样式。要将清河楼这些不伦不类的斗拱换成正经唐代建筑里的偷心造。如何构造新斗拱中的榫卯结构就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
唐宋时期的建筑,承重主要就是靠斗拱。
但现在的团队做的最多是明清斗拱,对于唐宋斗拱尤其是唐朝形式和结构相对就没那么熟悉了。他们倾向于用偷心造最传统也最基础的榫卯结构,也是现今流传最广的样式。但向齐和李木匠等人却觉得这种最基础的结构过于简单,在承重上面稍逊一筹,而且美观度上也差了点。
他们打算尝试用新的榫卯结构来搭建偷心造。
于是问题就来了。
苏隽言简意赅解释:“那边觉得向家村人构想出来的结构是无法完成的,因为里面有几种榫卯很难,可以说已经失传。”
他们觉得向家村人在吹牛,或者说他们认为向家村人提这样的方案并没有可实操性,纯粹是过把嘴瘾。
路晓琪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她忍不住看了苏隽一眼:“你也是昨天才刚回吧?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
啧啧,她早就知道苏公子表面看着一本正经,实际上也挺爱吃瓜凑热闹的,就是装。
苏隽:。。。。。。早知道他就不说了。
场地中央,宇文恺也清楚了他们的诉求。他倒不觉得生气,双方的微妙情绪他早就察觉到了,如今能够借着这件事发挥出来是好事。
“此事简单。”他负手于身后,沉声开口,“大家都是工匠,以技服人。这样,向齐既然说他们能做出更受力也更美观的榫卯形式,那便做一个出来看,行不行一目了然。”
新来的工匠们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人说:“可即便向师傅能做出来,也不一定承重能力就比普通的直榫要好。”
他这话倒真不是抬杠。
榫卯用在斗拱上最核心的功能就是承重。在他以往遇到过的案例里,有一个项目将斗拱用了胶合木以及简化榫卯,几年后檐口就下沉了十几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