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嫂鱼馆的后厨。
“来了,来了!”开着古镇配置送货小三轮的后厨员工将车子停到院子遮雨棚的下面,招呼大家赶紧把自己好不容易借来的东西给搬下来。
是几口巨大的铁锅以及不锈钢汤桶。
它们是从七号区的仓库里紧急调拨出来的,立刻被清洗干净,送到了鱼馆的后厨。
现在清河古镇临时停止了对外营业,但所有的员工也都没闲着,包括宋嫂鱼馆和清净素食以及几处食堂都还在忙着——她们要和古镇内其他的餐饮企业一起,给滞留在古镇的游客、在古镇避难的百姓以及镇外防洪和抢险的消防和武警们提供餐饮服务。
县里面本打算拨付专项餐费,但路晓琪大手一挥,表示这笔费用清河古镇全包了。
她真不是只为了上头打好关系,而是现在真不差这么一点点钱,还想要为安平县做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小贡献。其实和她这样想的人还很多,像是二号区的很多小商家,都很踊跃地要加入到这个行列里来。
还有几家品牌连锁,也表示他们随时候命。
“咱们在这儿受到那么多恩惠,这关键时候就得要出把力!”郑老板拍着胸脯:“几千个包子算得了什么?容易!”
他话音未落,就看到旁边糕点店的章老板已经手脚麻利地将几十盒独立包装、方便携带的绿豆糕和桃酥打包好,正准备送往指定的分发点。
“哎哟,老章,你这动作这么快?”当下,郑老板也顾不得说话了,立刻专心剁馅儿。
他可不能输给老章。
鱼馆后厨里,此刻几口大锅同时开火,热气蒸腾。
后厨里另外几位大厨一边利索地处理着食材,一边半开玩笑地对站在一旁督战的宋五嫂说:
“老板,你放心吧,这种大锅饭、大锅菜,讲究个火猛料足,到了看我们厨艺的时候了。”
“就是,大锅饭我们熟悉,绝对不会出岔子。”
宋五嫂闻言,那双看惯了精致火候的眼睛微微一挑,嘴角含着一丝了然的笑意:“哦?那我可得要试试。”
她拿一次性勺子尝了尝,走到一口正炖着红烧肉的大锅前,厨师们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屏息静气看着。
宋大厨从不吝啬于教人,鱼馆后厨的气氛非常好。
“稍微淡了一点点,像咱们给这种体力劳动做得多的食客做饭,味道得要重一点才行。”宋五嫂尝完后觉得滋味略有不足。
她挽起袖子,亲自调整了一下火候,然后手脚麻利地投入几种香料,手腕轻抖间,一股更为复合浓郁的肉香瞬间爆开,弥漫在整个后厨。
“。。。。。。火候、调味,无论大小锅,道理都是相通的。”
一边做一边教,周围顿时响起一片心服口服的赞叹。
“没想到厨师长还擅长做大锅菜。”
宋五嫂脸上漾起笑意:“那我可是做大锅菜出身的。”
以前在汴梁城刚开食肆的时候,主要做的是渔夫们和货郎们的生意,那可都是辛苦行当,菜量大而且要油水。后来逐渐闯开一点名气,才转向做精致饮食。
此时,她仔细检查着每一口锅里的内容,反复叮嘱:“肉一定要多放,量要足!那些在外面堵堤坝、救人的小伙子,干的都是最累最险的力气活,肚子里没油水可顶不住,一定要让他们吃饱,吃好!”
看着窗外仿佛永无止境的雨幕,想着那些在泥水里奋战的身影,她就满是心疼。
都是些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地各处排查险情,扛沙袋、撤离百姓,这两天更是连个休息的时候都没有,她看有些小伙子眼睛里都全是血丝。
在她漫长的记忆里,兵士往往与征伐、苦役相连,何曾见过这样为了素不相识的百姓,如此不顾性命、前赴后继的场景?
必须让他们吃好点儿!宋五嫂此刻心里只有这个朴素的想法。
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在清净素食的后厨,在七号区食堂的后厨。
梵正没有做精致素食,而是选择做了各种饱腹感强的糕点,正在专心致志揉面;膳祖正在七号区食堂里坐镇,指挥着员工们将饭盒的盖子盖好。
“再检查一遍饭盒,盖子都扣严实了,别让热气跑了,汤桶的保温层裹好。。。。。。”她扬声指挥着,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一定得要让他们吃上口热乎的!”
炉火熊熊,锅铲翻飞,不同的后厨,同样的信念在升腾。在这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食物的香气成了连接人心、传递温暖最直接的东西。
而在观脉堂里面,大夫们也没闲着。
古镇入口处临时搭起的防水帐篷下,设立了观脉堂的紧急义诊点,由擅长接骨的于大夫亲自坐镇,带着几位年轻力壮的大夫和护士,专门为轮换下来或是在抢险中受伤的一线人员处理紧急情况。
“会稍微有点疼,你忍住。”于大夫对眼前的小战士说,然后面露惊愕之色,“你后边儿是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