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大材料学院,3408办公室。
“这个情况我也是听他本科导师说的。具体的原因呢,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听情况是蛮严重的,之前严重到差点休学调整。”
休学?邵池看向郭平的眼神充满惊讶。
想起刚刚张远舟一脸平静的样子,看起来是那种天塌下来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人才对。
不过令邵池更惊讶的是,郭平居然在明知道张远舟有心理问题的前提下,还选择将他招入门下。
邵池并不觉得这是老师善心大发,所以这张远舟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嘿嘿,你肯定好奇为啥我要把远舟招进来吧?”或许是看穿了邵池的惊讶,郭平嘿嘿一笑,继续的说,“其实,我也是纠结了一会才做了这个决定。”
在就读期间,导师几乎承担着门下学生全部的培养工作。
无论是在研究方向的确定和推进,还是研究过程中的指导和成果评定,导师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导师更掌握着所管实验室的话语权。小到实验耗材申购,大到项目资源分配,实验室里发生的所有事,都由老师一锤定音。
当然,导师与学生之间,绝不仅仅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这般简单。
在工科领域,导师评选职称、申请项目都需要看学术成果产出。但除了刚入职,还没获得招生资格的老师,很少会有导师继续扎守实验一线。而他们的学术成果的来源,就是被招入门下的研究生。
简单来说,就是导师提供平台和资源,学生提供时间和劳动力。在读期间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向开展研究,获得学位,导师凭借学生产出的成果,为实验室拉来更多项目资源,两者配合,实验室就能生生不息的运转下去。
但是现实总不会这么顺利。
有的老师只管剥削,一味给学生派发和自己无关的横向项目,学生分身乏术,无力按期完成毕业课题;有的老师只想躺平,实验室资源匮乏,课题指导缺失,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题开展的磕磕绊绊。
有的学生,行事莽撞,对实验室管理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干扰他人开展课题;有的学生,心态不稳,无法接受现实和理想学术生活的重大落差,最后无法毕业影响老师后续招生。
导师想找听话,干实事的乖学生;学生想找可靠,有平台的好导师。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远舟本科的导师……”郭平陷入回忆,忍不住感慨命运的神奇,“是我的硕导,也是我的博导。”
“远舟他是保研上来的,他当初的推荐信就是我导师帮忙写的。”
保研上来的?那应该有点成果在。
不过参与保研的哪个人不优秀?何必招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为自己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
邵池静静地听着。
“远舟的简历非常漂亮,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科研竞赛,都是那年数一数二的。”
郭平对张远舟的了解,远没有停在推荐信上。
他记得那天,他和自己的导师打了很久的电话,拿着张远舟的简历和各种资料证明,仔仔细细的谈论了很久。
郭平对张远舟的简历很满意。
更何况张远舟本科期间的研究方向跟自己手里一个项目完全契合,感觉是那种可以直接进实验室开工的学生。
然而,郭平还没开心多久,他导师后面的话就让他瞬间冷静下来。
“就是这孩子,心思有点重,可能还有些心结没解开,可能需要你多多引导。”
郭平:!
“有点心理问题吗?”郭平试探地询问道。
“是的,之前严重的时候都在准备办理休学了,但是后面不知道为什么没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