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车子汇入山下的车流,都市的喧嚣瞬间包裹上来,与山上那片静谧的领地恍如隔世。慕可握着方向盘,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前方变幻的红绿灯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刚才发送给顾毓的那封邮件,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他知道,涟漪甚至海啸,很快就会到来。但他没有后悔,这一步必须迈出。
手机屏幕又亮了一下,不是顾毓,依旧是沈乐轩。这次发的是一张看似随意拍下的现代艺术展一角,配文:“看到这件作品,莫名觉得你会喜欢。最近忙?有空一起喝杯咖啡?”慕可扫了一眼,指尖一动,再次划掉了通知。沈乐轩的试探过于明显,在这种关键时刻,他不想分心,更不想与任何意图不明的势力有过从甚密之举。
他的思绪回到了项目上。“社区共益债券”,这个概念在他脑海中盘旋了数月,如今终于获得了付诸实践的机会,但代价是彻底站到前台,成为各方势力的靶子。白远年的支持是最大的助力,也是最沉重的压力。他必须尽快组建起一支绝对可靠、且能力超群的核心团队。
与此同时,在城市另一端的顶级写字楼里。
顾毓盯着屏幕上那封措辞冰冷、公事公办的邮件,办公室内恒温空调制造的凉爽空气仿佛瞬间凝结成了冰碴,无声地刺入皮肤。他那双总是深邃难测的眼眸,此刻暗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汹涌着难以言喻的惊怒和……一丝被彻底冒犯的冰冷火焰。
“由我牵头成立独立项目组,全权负责。”
“贵团队前期完成的数据分析及风险建模报告是项目的重要基础,在此致谢。”
“仍需贵团队提供持续的专业数据支持。”
“所有与此项目相关的数据、文件及沟通,请务必通过公司加密服务器及指定协作平台进行,谢绝一切非正式渠道的传递与交流。”
每一个字都像是一记清脆而冷漠的耳光,扇掉了他之前所有或明或暗的试探、那些刻意留下的模糊空间、以及他凭借技术和数据优势构建起来的无形影响力。慕可这是在明目张胆地划清界限,将他定位成一个纯粹的、甚至是被防范的“数据支持提供方”,并用最正式、最无情的方式,将他排除在了核心决策圈之外。
“呵。”一声极轻的、几乎听不见的冷笑从顾毓的唇边逸出。他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指关节微微泛白。办公室里死一般寂静,只有高端主机运行时极其微弱的风声。
助理敲门进来,送一份需要紧急签署的文件,敏锐地察觉到室内低得可怕的气压和老板脸上那种罕见的、几乎要实质化的冷厉,顿时噤若寒蝉,放下文件,几乎是踮着脚尖退了出去。
顾毓没有动,目光依旧钉在屏幕上那短短两行自己的回复上:【收到。我会安排。顾毓】。他甚至能想象出慕可看到这回复时的表情——平静无波,或许还有一丝如释重负?这猜想让他胸腔里的那股火燃烧得更加猛烈。
他从未小看过慕可。从慕可第一次出现在白远年身边,他就知道这个看似温和、甚至有些过分漂亮的年轻人绝不简单。他聪明、隐忍、学习能力惊人,并且有着一种与外表不符的坚韧和决断力。只是他没想到,慕可的“不简单”,会以这样一种直接、甚至堪称粗暴的方式,首先应用在他身上。
斩断?宣战?好,很好。
顾毓缓缓向后靠进宽大舒适的真皮办公椅里,眼神中的风暴渐渐被一种极致的冰冷和算计所取代。他拿起内线电话,声音已经恢复了平日里的冷静无波,甚至比平时更添了几分公事公办的疏离:“通知数据分析部负责人,十分钟后到我办公室开会。另外,把‘社区共益债券’项目的所有前期资料,权限重新核定,加密等级提到最高。”
既然要划清界限,要公事公办,那他就陪他玩到底。他会给出最“专业”的数据支持,但同时,他也会让慕可清楚地知道,失去他顾毓的“模糊”支持,这条路将会变得多么“规范”且艰难。核心参数?敏感性分析?评估体系构建?这里面可做的文章太多了。他会让慕可明白,技术和数据领域的绝对权威,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不是意气用事,这是规则内的博弈。慕可想凭一纸邮件就把他踢出局?未免太天真。白远年想要用慕可来平衡甚至制衡他?那他就让白老看看,他选中的这把刀,是否真的足够锋利,又能锋利到几时。
……
慕可的行动极快。回到公司,他立刻投入工作,几乎是废寝忘食地开始筛选核心团队成员名单,草拟资源需求计划。他深知,必须在顾毓反应过来并设置障碍之前,快速搭建起自己的班底,站稳脚跟。
他挑选的人,既有公司内部几个他观察已久、能力出众且背景相对简单、与各方势力牵扯不深的干将,也有他从外部物色的、在特定领域有深厚造诣的专家。这份名单经过他反复权衡,既要保证专业能力,又要最大程度确保忠诚度和可控性。
直到深夜,他才将一份详尽的计划书发给了白远年。白远年的回复很快,只有两个字:“准。速办。”
有了白远年的尚方宝剑,项目组的组建异常顺利。第二天,正式的任命通知和项目组成立公告就下发全公司,并在集团内进行了通报。慕可的办公室也从原来相对偏僻的位置,搬到了距离权力中心更近的一间独立办公室。
消息传出,自然在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慕可这个名字,之前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白老身边的那个年轻人”,隐约知道受器重,但具体分量几何,并不清晰。这一次,则是真刀真枪地被推到了台前,独立负责一个被白老如此重视的战略级项目,其意味不言自明。
羡慕、嫉妒、审视、观望……各种目光瞬间聚焦到了慕可身上。
当然,也有来自顾毓那边的反应。顾毓果然“高效”地安排了对接团队,但派来的并非他核心团队里的骨干,而是一位以性格刻板、极其讲究流程和规则而闻名的副总监,名叫李铮。李铮业务能力扎实,但极其不好沟通,任何一点超出既定流程的要求,都会被他以“不符合规范”、“需要申请权限”、“存在数据安全风险”等理由挡回来。
慕可心里清楚,这是顾毓给他的第一个下马威——用最“合规”的方式,给他设置障碍。
第一次项目核心组与数据支持团队的对接会议,气氛就异常僵硬。
慕可这边提出了几个需要深度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需求,以支撑第三章融资模型的关键假设。李铮扶了扶眼镜,一板一眼地回答:“慕经理,您提出的这些需求,涉及底层原始数据的多重交叉分析,需要调用客户敏感信息库和外部征信接口,根据公司最新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第七章第二十二条,必须经由部门负责人(即顾总)书面审批,并提交信息安全部备案后方可进行。流程走完预计需要五个工作日。另外,您要求的分析维度,部分超出了我们前期协议的工作范围,需要重新评估工时和资源投入,请您先提交正式的需求变更申请。”
话语滴水不漏,完全遵循公司规章,却让工作推进的节奏瞬间慢了下来。
慕可身边的团队成员脸上都露出了frustration(挫败)的神情。慕可面色不变,只是点了点头:“好,相关流程和申请我会尽快处理。那么,在流程走完之前,请先提供现有权限内可供调用的脱敏数据聚合报告,以及过去六个月类似项目的分析范式作为参考。”
李铮似乎早有准备,递过来一个U盘:“脱敏聚合报告已准备,请注意,该报告仅限内部参考,不得用于最终模型构建。分析范式可以参考服务器共享文件夹‘历史项目模板’中的SOP标准操作流程文件。访问权限已为各位开通。”
会议在一种公事公办却又暗流涌动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