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孔子的境界稳定下来,天空中突然传来道道惊雷声,有大罗雷劫正在凝聚。
孔子是立地成就大罗,大罗天劫却是不可避免,需要孔子自行渡过。
这既是考验,也是机缘。
孔子能够得到人道认可,对于常人而言,九死一生的大罗天劫,就不存在什么危险。
更何况,他现在是先有大罗金仙巅峰的修为,再去渡大罗天劫。
大罗天劫再强,那也是用来考验太乙金仙的劫难,对于孔子这个大罗金仙,根本就不存在任何意外。
只要孔子渡过没有任何危险的天劫,就能彻底稳固修为,成为如同五帝一般的人族的底蕴。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孔子竟然没有立刻渡劫,,雷劫也未曾第一时间降下,仿若在等待什么。
“难道说……”
杨宣看着孔子,眸光微微一闪,心中有了一个猜想。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孔子应当是要借此机会,一举立下——
儒教!()
孔子不仅能够顶住释迦摩尼的压力,不论释迦摩尼是以佛法反击,还是对孔子所修大道好的质问,孔子都能条理清晰地做出回答。
诚然,孔子的修为有限,他的思考速度远不如释迦摩尼这个准圣,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推衍,但最终,他都能做出相应的回答。
这个回答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却没有问题,挑不出毛病。
更重要的是,孔子在他的回答中,还会给予反击,对佛门的教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以自身之道做对比,
并对佛门教义进行补充、完善。
渐渐地,释迦摩尼脸上的笑容不在,显得越发阴沉。
很显然,这场论道他已经落入下风,孔子不仅对佛门教义的根本做出否定,
并对佛门的进行完善,让佛门的教义变得对洪荒众生有利,不再是一味地收割香火。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佛门应该对孔子说谢谢才是。
但是,佛门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长远,以西方二圣的道行,又岂能想不到这种教义?
佛门真正需要的,是时间,是在玄门做出有效应对之前,收割更多香火,让佛门实现大兴。
至于大兴之后,如何收获更多信徒,让信徒更加虔诚,只要佛门能够保持大兴,他们有的是办法。
佛门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教义来传教,不就是这个方法收割香火最容易,对佛门大兴更有利嘛。
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进行更改,固然佛门的信徒更可以更加虔诚,但却失去了速度的优势。
如今百家争鸣事件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佛门的传教速度,
如果再去更改佛门的教义,玄门肯定会做出应对,那么佛门大兴的时间,还不得延后数个,乃至数十个元会?
这种事情,释迦摩尼怎么能接受?
若是这次论道,只是释迦摩尼和孔子在私下进行,这倒不是什么问题,不认便好。
但是,释迦摩尼实在是想不明白,杨宣为什么会如此信任孔子。
从论道开始之初,杨宣便行使天庭大帝权柄,引动周天星斗之力,将这一场论道的情况,实时投影到洪荒东方的天穹中。
只要在洪荒东方,不论是何修为,即便只是牙牙学语的婴孩,抬起头,便能看到孔子和释迦摩尼论道的一幕。
知晓了佛门教义的弊端,对洪荒众生的危害。
看到释迦摩尼这个准圣,即将败在孔子这个金仙的手中,看到了孔子这个准圣,为佛门完善的教义。
在以往的时候,孔子游走九州各地,为当地人族阐明佛门教义的对自己,对周边人族的危害之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人信服。
剩下那些不愿信服之人,要么是真的蠢,真的对今生彻底失去希望,对生活的环境也不在意,这种人基本是无药可救。
要么,就是心存疑虑,觉得佛门乃是圣人所立,佛门教义定有深意,而孔子又只是一个金仙,就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也不见得就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