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必须打破这个困境,但是该怎么办呢?
张安华敲了敲桌面,忽然抬起头来,“把公司现在的出版读物信息都给我拿来。”
秘书赶紧去了,这些都是现成的资料,她十分钟再回来后,手里便多了一堆文件夹,她恭敬地递给张安华,“这些是近十年的资料,总经理您看。”
张安华翻开最上面一本,挨个浏览了起来。
树苗儿童出版社偏向传统,出版的都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柳林风声》这样的老牌国际知名作品,好当然是好的,但所有出版社都出这些,树苗有什么优势呢?
她皱着眉看了一遍,“没出版什么近几年的新兴作品吗?”
秘书摇头,看着自己鞋尖,“没有。”上一任总经理是个保守懒散的,天天想着怎么弄权往上提拔,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出版社上,当然,他现在已经失业在家了。
张安华的眉头皱得更深了,怪不得发展成这个样子呢。
时代在改变了,港城的经济越来越繁华,孩子和家长们的眼光也在改变了。
因为出版社的规模和名气,张安华知道,比传统知名读物是不可能比过大公司的,现在她最要紧的,是先搞一些什么手段,不管是弄好的能打破困境的儿童读物,还是在电视上请歌星影星宣传,总之,先把盈利拉上来,不然她觉得自己要不了多久就要失业了。
但请明星宣传可是大价格,虽然效果好,但她现在付不起这个支出。
可找能盈利的别家公司还没有的新作品,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怎样出奇制胜呢?
张安华焦虑地抓着自己头发,不经意间转头,看到桌角一张被压着的红色纸张,只露出一个角来,似乎有些熟悉,她皱着眉拔出来,“这是什么?”
秘书扫了眼,“这是内地广交会寄来的邀请函。”
广交会?
张安华一愣,她下意识看了眼桌面上的台历,4月15日,广交会居然已经开始了,她忙着交接新公司业务,都忘了这事。
她心烦意乱,随手放下邀请函,忽然想起去年在秋交会上认识的一个人。
张安华沉思片刻,忽然抬头道:“给我订一张明天的船票,我要去广市。”
秘书一愣,下意识点头,但心里却在想着:公司都要倒闭了,去广市干嘛?
……
“目前没有张安华同志的入境记录。”
袁经理第二天上午办公时,想起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港商,特意联系了一下海关,结果发现根本没有她的入境记录。他心里顿时不安起来,为了买到需要的商品,基本所有外商第一天都会到的,张安华没来,他不得不担心对方这回不会来了。
那印刷好的绘本怎么办呢?
他愁得不行,但也没办法,谁让去年只定下来口头约定,根本没有纸质协议呢。
袁经理只好去展台时问问闻慈的情况,发现她正在缓慢但稳定地往外卖,心里松了口气。
哪怕没张安华大批购买,应该也不会剩下太多。
他安下心来,又转道去问问姜温年,她的情绪比昨天稳定了一点,“昨天一共卖了三本,今天卖了一本,”这时候她无比庆幸,外贸部的蓝部长只让她印刷了300本,要是再多,她真感觉自己的面子扔地上都捡不起来了。
300本还能努力努力,起码能不至于亏本。
袁经理准备离开,但姜温年叫住了他,“袁经理,现在港商都来了吗?”
袁经理看向她。
姜温年的神色十分镇定,说道:“我觉得相比较那些白人国家,港澳商人应该对我这个绘本更有感情,所以我想问问,是不是都到了,”昨天她让后勤去问,但后勤打听了一阵子,无功而返,她不死心,索性直接问袁经理了。
袁经理理解地点点头,但是,“广交会提前给这些商人寄邀请函,他们来的话,直接拿邀请函就能进关,但到底谁来谁不来,我们是没法提前知道的。”
所以想问张安华来没来,他得之前打电话去问海关。
姜温年没想到是这样,她心里不高兴,整个人都蔫了下去,好像被霜打过的白菜。
她没想到会这么难。
她听说闻慈轻易获得了一个港商的认可,就觉得自己也能行,虽然机会没彻底抢走,但好歹自己也得到了机会,谁知道,一来广交会,她就傻眼了。
东西都得自己推销?
她哪里会卖东西,按照百货大楼的服务态度来,是不行的,她学着其他单位一样露出笑脸,有效果就算了,但她昨天忙忙碌碌一整天,也不过卖出去三本绘本。
闻慈比她强,但是也大多是一套套往外卖,就没有大批量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