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灰侦探笔趣阁 > 第100章(第3页)

第100章(第3页)

如果他们认为有必要,就会将这些罪犯送上法庭,法官和陪审团会来判定他们有罪还是无罪——多半都是有罪,然后看他们所犯的罪行轻重,将他们关进诺丁汉的牢房里或者是送进其他大城市的监狱,当然,送去别处监狱的行为是很少的,毕竟这也需要人工费和车马费,所以多半是被判处做苦工,囚禁或是被驱逐。

如果陪审团们确实觉得这个罪犯罪无可恕,他最大的可能就是被送上绞刑架,那会是一场额外的狂欢,每个诺丁汉人都会来围观,像是欣赏一场戏剧似的看着一个人被绞死。

只是在他们向治安官提出需要拘捕比比安娜与其同伙的时候,诺丁汉的治安官果然露出了犹豫的神色,你要问他是否怀疑过比比安娜女士?估计是有的,但比比安娜和她的那些朋友们,并没有犯下多么恶劣的罪行,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如果只是赚取了一些绅士们的零用钱,单就比比安娜女士的美貌而言,他们也应该稍微宽宥一些,而且说出去,对于这些绅士的名誉也是一种打击。

第332章否认

威廉想得很简单,但这并没有什么可指摘的,毕竟之前与他共事的全都是些思维敏锐的聪明人。

比比安娜女士与她的同伙犯下的罪行严重吗?说实话,并不严重,这片大陆上到处都是形形色色的骗子和他们设置的骗局,这些人的圈套甚至称得上相当温和而又克制,他们谋取的是这些人原本就计划在消遣中输掉的钱,他们表现的也像是一桩消遣,数额不大,不要实物抵押,也不要当事人签下欠条。

虽然这笔钱,对于普通的工人或者农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想也也不敢想的天文数字,但对于这些贵族和商人们来说,完全是一笔可以承担得起的损失。

既然他们觉得能够承担得起,那么就如治安官所说的,他们或许并不会对比比安娜女士过多苛责,尤其她还是一位女性,只会被视为受胁迫的从犯,她的同伙可能会被流放,或者做苦役,她可能只会迎来1到2年的轻刑或者是缓刑。

除非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汉莱顿先生的死亡与她有着直接关系,譬如说,那根套在汉莱顿先生脖子上的牧羊鞭是她亲手挂上去的,当然,就算有这样的指控,她也只需要一个劲儿地否认就行了,不管怎么说,汉莱顿先生死去的时候,可没一大群在旁边聚集的观众,就算有人说自己看见了,那也只会是她的同伙,法官在面对一群罪犯的时候,肯定更愿意相信一个“无知”的女人,而不是一个男人。

但比比安娜女士和他同伙犯了一个可以说是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们为了能够尽快博得人们的信任,将比比安娜打造成了一个上等人,你会或许会感到好笑,诈骗与谋杀难道还不如一个伪装的身份更令人厌恶吗?但事实就是如此,自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各国的君王与贵族们终于对这些曾经丝毫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卑微民众升起了应有的警惕与防备,尤其是英国,这些金字塔上的人们近百年来不遗余力的打造着阶级的壁垒,他们不但详细的划分了各个阶级,还保证了无论是哪一个阶级要从自身所在的地方跨越到更高的地方去,都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而且不能保证成功——北岩勋爵只能说是一个例外之中的例外,并不能证明什么。

不仅如此,英国的上层人士还特意借助报纸和戏剧,以及所有的舆论和喉舌,来告诉人们说,穷人就是卑贱的,恶毒的,自私的,他们或许值得怜悯,但能够怜悯他们,让他们得到解脱的就只有教士和老爷,所有的美德都只能在上等人身上得到体现,若有什么人能够挣脱底层的泥沼,那肯定也是因为他本身就有着不为人所知的高贵血脉。

而比比安娜女士的成功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所打造的壁垒并没有他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可靠,一群骗子轻而易举的撕裂了他们营造的假象,让他们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他让民众们看到,上流社会的人们,并不如他们所塑造的那样,高贵、纯洁、虔诚,勇敢,慷慨无私,他们和底层的爬虫没什么两样,一样贪婪,目光短浅,为了一点利益不择手段……

而对于那些傲慢的绅士和淑女们来说,除了被揭穿之后的恼羞成怒,他们更不能忍受的地方还在于他们竟然让一个原本应该被他们践踏在脚下的“猪狗”被奉若上宾,殷勤招待,他们和她说话,和她跳舞,和她一起用餐,邀请她到自己家里做客,追求她甚至有可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确实有人这样做过),一想到这里,他们就不由得咬牙切齿,怒火中烧。

每当法官遇见这种案件,肯定会有意重判,徒刑会变成流放,流放会变成苦役,苦役会变成绞刑,绞刑会变成更为严酷的虐杀,这是一种警告,警告万千蝼蚁不得逾越他们精心划分的底线——威廉清楚地知道他身边的人会怎么做,他甚至亲眼见过,所以他也想当然地认为诺丁汉的人们也会这么做,但他想错了,诺丁汉的第五代拜伦勋爵就是一个无能又懦弱的下三滥,他的继承人乔治。戈登。拜伦则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只想追求自由的疯子,这里的领主早就失去了应有的权力和威望——要不然当初的拜伦也不至于筹不到修缮庄园的钱,只能住在一个小房子里。

诺丁汉的统治者是地主和商人,弗兰西斯。汉莱顿先生就是这群新贵的领头羊,他死得太突兀,没有及时立下遗嘱,所以他所有的财产全部由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孩子继承——一个年轻的寡妇,两个什么事儿都不懂的孩子——这么一头庞然大物倒下后,谁会去关心它的真正死因?人们都只关心自己能不能从中瓜分到一点什么。

现在一个外地人跑来对治安官说,曾经被汉莱顿先生狂热追求的比比安娜女士,很有可能是一个骗子,汉莱顿先生正是因为发现了她的秘密才死于非命,当然,按照程序来说,治安官应该立即点齐人马,拘捕比比安娜女士和她的同伙,但问题是,这对他来说又有什么好处?甚至于对整个诺丁汉都没有好处,现在人人都知道汉莱顿先生的是是因为遇见了卡洛琳夫人的幽魂,因为触怒了幽灵而被杀死,人世间没有任何人应当为这件悲惨的事情承担责任,他死了,就这样,他们也不可能去找到并囚禁一个幽魂,何必再做深究呢?

现在他们要关心的事儿可多了,汉莱顿先生的土地,汉莱顿先生的矿产,汉莱顿先生的庄园,汉莱顿先生的人脉,甚至是汉莱顿先生的妻子——所有所有所有的一切,如果不出意外,治安官也能够分享到好几笔丰厚的好处,但若是如威廉所说,比比安娜女士是因为汉莱顿先生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而决定和她的同伙一起将汉莱顿先生杀死——他们固然可以抓住比比安娜,但谁知道其中还会牵扯到什么人?

一个骗子和一个杀人犯是一对儿截然不同的概念,鬼才知道比比安娜夫人在这段时间里究竟结识了多少朋友?而这些朋友又都是什么身份?那位女士又会不会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一个一个的把她知道的名字说出来,胡乱牵扯呢?

一想到这里,治安官的头都快要炸了。

之前利维提醒过威廉,出于各种原因,被骗子骗了的人甚至可能会反过来为骗子辩解,甚至设法雇佣律师来减轻他们身上的罪行,这种行为无论是出于私情,还是出于“尊严”,威廉都觉得不可理喻,难以想象,但现在他就看到了。

治安官一开始还在赞同他的话,但在威廉坚持说,应当立即拘捕比比安娜和其他人的时候,他就骤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与说法,他说,作为一个绅士,他不可能去要求检查这样私密的地方,也不该有人去检查这种私密的地方,他的意思挺明白的——威廉指责比比安娜女士可能是个罪犯,但首先他自己就是一个罪犯,因为他违背了一位女士的意愿,做出了相当猥琐和下流的事情……

威廉的脸色很难看,他总算知道为什么利维没有跟他一起过来了,他可能早就预料到了这个场面,并在暗地偷偷嘲笑自己,但现在他也顾不得之前的顾虑了,直接拿出了女王陛下签署的特许状。

特许状是一种由英国君主签发的正式文书,类似于皇室制诰,专门用于向个人或是团体授予特定的权利或权力。

这里可能要牵涉到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也就是从威廉一世开始执行的巡回法庭制度。

当威廉一世成为英国的第一个诺曼君王的时候,诺曼人是征服者,而被征服者是萨克逊人,他虽然征服了这片土地,却没能征服每一个贵族和领主,他们盘踞一方,拥有军队和民众,哪怕英国有了国王,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依然是唯一的独裁者。

君王的旨意只能保证国都以及邻近的几个城市俯首听命,威廉一世并不在乎他们如何盘剥民众,倒行逆施,但没法收税,也没法征兵,更没办法弄到粮食,这问题就有点大了,于是,威廉一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巡回法庭制度,他将他所信任的大臣和骑士们派遣下去,让他们走到各个领地,代国王贯彻他的意志,更直白点说,就是从当地领主和教会的手中,抢夺立法权和执法权,当民众们发觉,每隔一段时间到来的国王法庭比他们的领主和主教更能为他们说话,主持公道的时候,他们的心也自然而然的靠向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国王,而不是近在咫尺的领主。

不得不说,这种方法相当有效,只是,在实行了近一百年后,因为巡回法庭所要处理的官司与事务越来越多,法官与陪审团们成员都觉得不堪重负,渐渐的,国王身边的人都在抗拒这项任命,而此时王权也已经奠定了基础,于是,这个制度也就慢慢的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但因为这项制度的的确确地显示过它的威力,所以在此之后,国王们依然会委托他们可信的人去处理一些棘手但上达天听的案件,这些人一般被称为国王特使,他们有权拘捕罪犯,成立法庭,在君王的支持下,他们手中的特权完全超过了当地的统治者,这也避免了当地的统治者,因为各种原因而包庇罪犯甚至于成为罪犯的同伙。

不知君王们会如此做,就连教会也会这么做——或许有人还记得赤足女子修道院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一个女继承人的离奇失踪和死亡,按理说应该交给当地的治安官或者是警察,但事实上,长老会直接派去了约拿和几位长老,其中固然有天主的地上住所不应被凡俗之人滋扰的原因在,让更多的还是为了避免丑事外泄,动摇人们心中的信仰。

威廉和利维原先只是两个普通的外地人,他们固然身份高贵,但还没有权力干涉诺丁汉的内部事务,治安官当然可以摆出一副严厉而疏远的姿态来警告他们,但等到对方拿出了女王的特许状,说明这两位绅士就是为了汉莱顿先生的命案而来,

有了这份文书,他们甚至可以直接逮捕拜伦勋爵,也就是杰克斯,更别说是一个已经被确证了的骗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