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高伴伴,有没有那种……书啊?
朱由检端坐在御案之后,仔细读着方才收上来的答卷。
刚刚在武英殿中,时间太过仓促,只挑了一篇细看。
此刻,趁着薛国观入宫的间隙,正好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这些答卷之中,除了极少部分还在玩弄那套虚而浮之的把戏,绝大部分都非常真实细节,确实对得起他的那场表演。
朱由检一页一页地翻过,目光毫无波澜。
一份答卷写的是京城,虽用标准的馆阁体,但部分字眼处飞墨渐笔,愤懑可说是溢于纸上。
上面写着,天启五年冬,他在京中备考,受不住寒冬欲外出购炭。
却见门口街道上,车马络绎不绝,一堆人提着食盒,堵得整条街道水泄不通。
他本以为是出了什么大事,拉过旁人一问,才知道这些全是城中大户的仆役。
那车马上转载的是金银,那食盒中携带的是珍宝。
而近日,恰是元宵节礼之时,这些人全都是去给去给兵马司的官吏们请安的。
那人愤愤不平地在结尾写道:
“街道之旁,便是顺天府学。我辈莘莘学子,寒窗苦读,日日见此景象,心中当作何想?”
“圣人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如今小人高居庙堂,君子淡于野,这又算是什么世道呢?”
言语真是犀利啊……
不过这中间,不知道有没有一点,别人贪得,我却居然没得贪的愤恨。
而且这位小朋友,你所认为的那些“君子”恐怕也是要贪的,只是或许贪少一点,吃相好看一些罢了。
朱由检毫无反应,拿起了下一份。
这份答卷的作者,引用的示例来自辽东远行所见。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分析辽东战局,也没有慷慨激昂地陈述忠义,只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了他在辽镇所见的景象。
“辽东军将之宅,结构宏杰,甲于城中,重门复室,金碧炫耀,雕刻奇形,文垣粉墙,穷极华丽。”
“自萨尔浒之战至今,十年之间,朝廷耗费数千万两白银,辽东却仍糜烂至此。”
“以区区武将俸禄,如何能支撑这般豪奢?这背后,难道没有克扣军饷、兼并田产、虚报冒领之事吗?”
答卷的最后,只留下一句简短的断语:“辽事之不可为,观此豪宅可知矣。”
彩!
虽然还是有些太天真,但能亲自去辽东一行,还能看到军将问题,已算中等之作了。
朱由检的目光在最后这行字上停留了良久,继续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