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根本就不该来。
---
“……所以这里,林夕老师,叶博士这个角色,她表面冷静,但内心对‘星墟’的奥秘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她这句台词‘能量守恒定律在那里失效了’,不能念得太平,要带出一种……一种颤抖的兴奋感,一种窥见真理边缘的战栗,但同时,语调又要压着,因为她是个极其克制的人,不能外放。明白吗?”
“我明白,李导。谢谢您的指点。”
我(林夕)坐在酒店房间的书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重重地点头,即使屏幕那头的导演根本看不到我此刻近乎鞠躬的幅度。
屏幕上,是视频会议界面。另一边是《星墟》项目的导演李默和选角导演。而我,正在为几个小时后至关重要的剧本围读会,进行一场紧急的远程指导。
窗外天已大亮。我几乎一夜未眠。
昨晚接到芳姐电话后,极度的兴奋只持续了不到半小时,就被巨大的压力所取代。机会来得太突然,太大了。女二号叶文婧,可不是什么傻白甜花瓶,她是推动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拥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大量专业术语与情感并重的台词。
我立刻下载了《星墟》原著,熬夜通读,重点标注叶文婧的所有戏份。一遍遍朗读她的台词,揣摩她的心理状态。天蒙蒙亮时,我又立刻联系了芳姐,恳求她无论如何想办法,让我能在围读会前和导演组沟通一次,哪怕只有十分钟。
芳姐动用了所有人脉,终于争取到了现在这个二十分钟的视频会议机会。
“你的资料我们都看了,特别是你之前那个抑郁症患者的片段,情绪层次把握得很好,收着演,但力量感很足。这和叶文婧的部分特质是吻合的。”李导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一种审慎的评估意味,“但科幻题材,尤其是硬核设定下的角色,和你过去接触的现代戏很不一样。你需要快速找到那种‘科学信仰’与‘人性情感’之间的平衡点。”
“是,李导。我明白差距。我已经通读了原著,也做了一些人物小传的笔记。”我赶紧拿起手边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对着摄像头快速展示了一下,“叶博士她对‘星墟’的执着,源于她早年失去导师和队友的创伤,她认为‘星墟’的奥秘或许关联着某种超越物理法则的‘存在’,甚至可能……关联着复活的可能性。这种执念是她所有行为的底层动力,但她用绝对的理性和专业素养包裹着它。”
屏幕那头沉默了几秒,李导和选角导演交换了一个眼神。
“嗯。”李导的声音似乎缓和了一丝丝,“理解得不错。看来是下了功夫。”
我心里稍稍松了一口气,手心却因为紧张依然全是汗。
“围读会主要是整体顺一遍剧本,感受一下节奏和角色之间的化学反应。你不用有太大压力,但也不能松懈。特别是和男女主角的对手戏,尤其是和陈灏(男主角)的几场关键冲突戏,要接住。”选角导演补充道。
“我一定尽全力。”我斩钉截铁地保证。
又沟通了几个具体细节,视频会议终于结束。
屏幕黑掉的那一刻,我整个人几乎虚脱般地向后靠在椅背上,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又猛地坐直。
没时间放松。
我抓起剧本和不同颜色的笔,再次沉浸进去。用蓝色标注专业术语和需要确认发音的词,用红色标注情绪转折点,用绿色标注需要与其他角色互动反应的细节。嘴里不停地默念着台词,尝试不同的语气、停顿、重音。
助理小圆轻手轻脚地进来,放下早餐和咖啡,又悄无声息地退出去。
我拿起已经微凉的咖啡灌了一大口,苦涩的液体提神醒脑。胃因为饥饿和咖啡因的刺激微微抽搐,但我完全顾不上吃东西。大脑高速运转,像一台过热的机器,疯狂地吸收、处理、存储着关于叶文婧的一切信息。
我知道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武器。我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就是下死功夫,准备到百分之两百,甚至百分之三百。让每一个细节都融入本能,这样在面对镜头和压力时,才能挤出那一点点灵光和“真实”。
芳姐说得对,这是我等了太久的机会。必须抓住。
我反复练习着叶文婧最重要的一段独白,那段她面对近乎崩溃的实验数据,既绝望又疯狂地试图证明自己理论的戏。这段台词情感跨度极大,从极端理性到濒临崩溃的边缘,再到一种奇异的、近乎神性的偏执。
我念着念着,忽然停了下来。
写下这段台词的作者,该拥有怎样一颗大脑?既能构建如此硬核科幻的世界观,又能精准捕捉到如此复杂细微的人类情感?
苏晴。
我记得合同资料上作者的名字。一个听起来很安静,甚至有些黯淡的名字。
她今天也会来。原作者。
她会怎么看我这个可能饰演她重要角色的人?她会认可我的理解吗?还是会觉得我肤浅,糟蹋了她的心血?
一丝不确定的阴霾掠过心头。
我甩甩头,把这点不必要的焦虑强行压下。现在没空去想这些。我能做的,就是呈现我最专业、最准备充分的一面。
时间逼近中午。我迅速冲了个澡,用冷水让自己更加清醒。打开衣柜,挑选衣服。不能太随意,也不能太刻意。最终选了一件款式简洁的白色丝质衬衫和一条剪裁利落的黑色西裤,搭配低跟短靴。干练,清爽,符合叶文婧的气质,也显得尊重。
化了个淡妆,遮盖住一夜未眠的轻微痕迹,让气色看起来明亮一些。对着镜子,练习了一个冷静而略带疏离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