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在临死之前,长沙公主想到的又是什么?
她忽然极悲哀地意识到,她其实并不比那个蠢笨周媜珠聪明多少。
她绝望地发现,她这一生,不仅活得不聪明,而且其实从未被人爱过,也从来没有人真心为她考虑过余生。
看似花攒绮簇、镂金铺翠的前半生,是穆宗皇帝的幼女,继后所生的嫡公主,代宗皇帝一朝最受宠的长公主,背靠着世族高家的外祖家,其实一切都是虚的,一切都毫无用处。
父亲穆宗皇帝的音容样貌她根本毫无印象,如今再想想,她这个所谓嫡女、幼女的名头,在父亲眼里什么也不是。
他不过是为了权衡前朝后宫,同时还要兼顾满足他自己的需求,于是在世族中挑选了一个合适的年轻女子作为继后,毫不在意地宠幸过她,任由这年轻的继后生下了一个女儿。
彼时他已年老体衰,精力并不充沛,连这个幼女抱也不曾抱过几次,满脑子想的都是在他成年的儿子里挑选一个合适的储君。
后来兄长同父异母、年纪大的可以做她父亲的代宗皇帝即位,因为她生母高皇后曾为代宗美言过许多,代宗对这个继母和她这幼妹也是纵容宠爱。
然而这宠爱更是虚得不值一提,一文不值。
她娇纵任性,无法无天,得罪过不少人,代宗从未说过她什么。
为什么不说?是因为真的宠爱她?还是因为他觉得她有这样娇纵的资本?
都不是。
只是她不是他的亲生女儿,不是他在意的人,姑且看她还没有得罪到他头上去,他懒得说而已。
他分明知道她这个脾气以后一定会遭到报应,吃到苦果,但他就是懒得多管她半分。
包括后来,他已决意立河间王张道恭为太子,也知道她和张道恭不睦,水火不容,更知道等张道恭即位了,她这个姑母肯定没有好下场,但代宗都懒得管。
若他是真心宠爱她这个小妹妹,真心为她的将来考量过,那么他一定会设法调节她和张道恭之间的矛盾,一定会好言规劝她,叫她和张道恭好好相处,更会用心叮嘱张道恭好好待她,别和她一般计较。
除了父亲和兄长之外,那母亲呢?她的母亲高皇后爱她吗?
也许也没有那么多。
母亲崩逝那年,她才五岁。
她最后只记得伏在母亲的病榻前,母亲心心念念的最后一件事,是叫她长大后嫁回外祖高家,为高家添光增彩,因为高家上一次迎娶公主还是在七十余年前。
这是母亲对她最后叮嘱的事。——一定要嫁回高家。
她甚至没有叮嘱她,以后好好地活着,叫她乖巧懂事,按时吃饭,天冷添衣。
至于外祖高家呢,看似对她纵容宠爱,满足她的一切索求,实则也不过是想从她身上捞点好处,让她在代宗皇帝面前为高家多说好话而已。
没有一个人真的为她考虑过,没有人在意她的将来。
至于她自己,更是愚钝蠢笨。
和张道恭不睦,和周婈珠不睦,任性妄为地肆意宣泄着自己的情绪,她也从没想过,等失去代宗的庇佑之后,她以后会是什么样?
她做的一切事,都没有给自己留有余地,都没有考虑过后果。
还有,她还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了她幻想中那个不值得的男人。她太自以为是,以为但凡是她看上的男人都该爱上她,等着她,一定会娶她。
所以她成了一个没有将来的人,她的一生会这样草草收场。
不过,张玉令并不后悔。在放入那只人偶的那一刻,她就早已知道,此事并非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她也明白若是事败她的下场会如何。
为什么不后悔?
这是她此生唯一一次能为自己做点什么,她总要试一试才好。
亡国之后,她前楚张家的其他公主们是什么下场?
她们的下场也都不好,不明不白死了丢了那么多人,她们都没得选,就这样被人凌虐、欺辱。
而她好歹还能为自己搏上一搏,输了也不可惜了。
既然结局如此,好像也没什么奇怪的,她的运气不大好,就像前楚的国运一样,是该走到头了。
生命前的最后一刻,她忽然望向身侧监督行刑的宦官:
“我死后,史书会如何记述我的一生?”
这个问题,张玉令以为不会得到回答,但令她意外的是,那个宦官竟然对她微微一笑:
“会怎么记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