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年4月4日,伊利汗国的使者带回来一个重大消息,大元皇帝下令让伊利汗国派遣军队支援中原地区的危急形势。金帐汗国系和窝阔台汗国系由于在刘必烈取得大汗之位时存在利益纠缠,己经拒绝了诏书。伊利汗国因和元朝长期保持朝贡关系,大元皇帝陛下要求马利克固始带病勤王。但是如今的伊利汗国刚刚征服了巴比伦地区,而且坚持东征的话也要越过西窝阔台汗国和东窝阔台汗国的领地。而且出动多少军队太少了没有意义,太多了,伊利汗国的基本盘也就丢了,而且路上的补给又怎么解决,可以肯定的说,出兵绝对不现实。
收到消息后,王凡也派出特使前往桃里寺,最后以明敏公主,努失儿完大汗,大明王三者联名上书的名义给了元庭回复,陈述了上述问题。
此事之后,大家都明白,大元似乎是长不了。
王凡的心思早不在这事上面,大元的结局在王凡这,是早就注定了。目前让王凡揪心的是那些茶树。目前只有55棵茶树还活着。其他的树都陆陆续续的枯死了,对此,茶艺师在互相讨论后说道:“两地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物种的不适应。只要剩下的茶树可以最终适应的话,就可以存活了”。对此王凡可以理解,但是却感觉希望不大。因为伊利汗国那也传来类似的情况,目前也只有118棵茶树存活。看来要实现茶叶自由也不是王凡想的这样简单。
4月16日,黎凡特的信使带来好消息,弘吉剌大福晋,怀孕了。对此伊莎贝拉特意去家庙向祖先祈福,向基督祈福,希望母子平安。之后朝臣们听到风声后,又给王凡祝贺。希望大王妃产下大王孙。祈求基督保佑罗马千秋万代。
之所以朝臣现在如此谄媚,其实和目前的政治形势有关系。从1340年逐渐开始的改革到如今,己经25年了,整整一代人了。汉字的普及率超过50%,己经成了帝国的第一文字,其次才是希腊文字。而且还是王凡自己总结的简化字。
目前也有消息灵通的人士传出风声,帝国要开始学习东方大元的开科取士,考试内容就是从约翰组织人翻译,编纂的《光明在罗马》,这本集合东西方水力,农学,哲学,算数,以及罗马的《查士丁尼法典》,《法学会纂》,《法理概要》,《新法典》等典籍得内容,“”一旦开科取士,自己这个贵族的荣耀就没有了。不能以后都只是个骑士长吧。”这是贵族们常挂嘴边的话。
其实不怪这些贵族,因为之前的几次测试。契丹人的录取率就高的吓人了,开始时大家以为主考官作弊,后来一查,是的,确实作弊了,不作弊的话契丹人的录取率更高。在王凡和各位大臣的共同分析下得出结论。东方人就是聪明一些,同样的知识,东方人学会了,罗马人还是有人不会。
所以这些罗马贵族才会感到害怕。王凡的皇城司也汇报了相类似的情况,王凡也担心有些人因为绝望而做出极端的事情来。于是在内阁商议后,提出了改进的方案。爵位继承还是和过去一样。最低是骑士长。但是爵位是罗马公民的权力。至于开科取士,是不会更改的,“人才”是国家进步的保证。但是第一,开科取士,取的是官员不是贵族。没有符合罗马法律的功绩,是不可能成为贵族的。第二,罗马帝国会加大教育投入。人的脑袋都一样。东方人因为离上帝更近,所以智慧多一点。但是勤能补拙。这也是东方的哲学。我们罗马人的孩子不会比契丹人差,只是我们贪玩一些,以后多努力些,总会追上的。第三,就是后期开放武举。这个武举的名额有一半是留给现有的骑士阶层以上的贵族。不过首先是贵族子弟的身体素质要达标。第西,做为补偿,所有的候补官职罗马裔先选,之后才是契丹人。但是这个措施是临时的,10年之后即刻废止。
这个只是罗马帝国变化的一个缩影,由于出使大元后,陈尼他们带回了很多的书籍,以及在收复黎凡特之战时,从报答的府库中抢来的大量波斯书籍。现在的罗马在制度上增设了教育司,负责教育普及工作。
此外,帝国重新改组了财政司,国家法定货币是铜币,其他贵金属货币不再流通。帝国目前所控制的领土面积为126万平方公里,目前的帝国人口约1000万了,其中契丹人有200余万,东方人150余万,罗马人640多万。由于《天工开物》的技术推广,帝国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并拥有发达的商业和手工业。其中主要进口物资包括毛皮,粮食,木材,香薰料,染料,象牙,宝石,珍禽异兽等,出口物资则有丝绸,玻璃,马赛克镶嵌画,高级丝织品,锦缎,陶瓷器,葡萄酒,肥皂,精盐,珠宝首饰和工艺品。其中因为契丹织工蔡氏阿嫂的发明,使得纺织工艺的整体技术得到改进,纺织品图案更加复杂,上面织满金丝和银线,被做成礼服,圣坛罩布,帷幔,窗帘,壁毯,地毯受到皇帝和皇后的赞誉,成为贵妇们攀比的重要纺织品。
来自商业贸易中征收的关税,贸易税,过境税,入城税和不动产转手税等,占到帝国财政收入30%,每年高达1800万枚罗马通宝钱,因此每年可以截留超过13万镑的银币。
其次在宗教上,约翰在宗教司下增设了扶助局,由教会对于社会的孤寡残障的人提供扶助,彰显基督慈爱之光,并且废除了什一税,改收继承税,超过3万罗马通宝钱的遗产需要缴纳30%的继承税给教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教会和贵族在逐渐分离。
文化上,各种杂剧,话剧,说唱艺人在罗马各地演出,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活动,也更好的宣传了帝国的各项法律。在手工业的布局上,约翰坚持在乡下修建手工工场,包含有铁匠,纺织,羊毛,木坊,油坊等,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第一,能提高当地的收入,带动发展。第二,也算是保护技术传承,只有更多人知道技术才会推动技术的改进和迭代。
王凡私下称呼他自己的操作为农村工场化,就是王凡对城市工业化的有力反击。留在老家就可以实现的价值,为什么要去远方的城市。这就是王凡的前世,漂泊在外的无奈,城市装不下身体,家乡容不下灵魂。
至于服饰上,平时帝国男性普遍爱穿唐圆领袍,胡服,并在帝国境内流行软幞头,皮帽或毡帽(唐蕃帽),男子己经开始剃光头或超短发,避免头虱,减少疾病,整体的感觉就是大唐一般的庄严伟岸。帝国女性则出现东西方并蓄的趋势,欧式穿戴主要是复古式的希腊传统的希顿搭配希玛纯,或者是单纯的斯托拉连衣裙,同时也搭配黄绿色的帕拉,简约又不失优雅,自然与精致相互映衬,展现帝国女子性感之美。唐式穿戴则是窄袖胡服,衫襦,锦绣帽,窄袖袍,外面也可首接套上罩衫,展现帝国女人的灵动之美。女性的发型则多为齐耳短发,这也是为了防疫而流行起来的发型。不过西亚波斯,曲儿忒人的服饰也有穿戴。毕竟君士坦丁堡是个商业城市,各个文化都在君士坦丁堡交流。希腊,罗马古典风格,东方契丹的神秘主义以及基督教义文化互相融合。
但是到了节日庆典等重大日子,不论是罗马人,还是契丹人,王凡都要求大家穿戴比较正式的后帝国时代服饰,像达尔玛提卡,克拉比,帕留姆,这样的服饰。以华丽的纹样,丰富的装饰性,明艳的色彩,为主要特点,不同的是贵族用奢华的面料比如丝绸,锦缎等,平民用羊毛,棉麻等。除了皇帝皇后储君等王室成员,或者恩赐的大贵族使用紫色做为专有色外,其他颜色没有要求,并且镶嵌了大量宝石,珍珠等,同时在衣服上绣上十字架,圣人像,动物等图案。帽子是所有人必备的服饰,也是唯一可以添加贵族专用色的服饰。王凡不想太霸道。给民众一点点的恩惠,百姓就感恩戴德。不管是东西方,百姓总是很容易满足,也很容易遭到欺骗。
王凡想要的是一个统一的国族认同,不是分裂的国族认同。不管站在什么角度,罗马人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契丹人契丹文化必须融入罗马人,罗马文化,而不是想当然的让罗马人融入所谓的东方文化圈,在罗马发展的路上增加东方发展的经验,才是最好的。
在王凡的治理下,东罗马帝国显得十分富足,成为西方世界真正的明珠。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像是回到了大唐的长安一样,胡汉并存,兼容并蓄,相得益彰。当然,可不是所有的罗马人都如此,这只是像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城市中的有产商人与贵族的服饰特点,至于其他地区,契丹风格的裋褐短打,本地丘尼克服饰才是普通人最常穿的服饰,不过也都搭配了各自喜好的各种风格的帽子。
5月,本是帝国丰收的季节。但是自从5月以来,君堡的动物好像都喝了酒一样,狗乱叫,鼠乱跑,母鸡都飞树上,人心也很焦躁。
5月5日,这天,王凡在沙尔克宫看着帝国几百年的收藏,却见沙尔克宫外的大游泳池在咕嘟咕嘟的冒泡,呵呵,水也在放屁。王凡乐呵呵的看着,突然王凡意识到不对。我怎么把这个重要的事情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