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文 > 第43章 景宁畲乡乌米饭的民族智慧(第3页)

第43章 景宁畲乡乌米饭的民族智慧(第3页)

蓝晓雨在一旁补充,偶尔还唱几句畲族的山歌,歌声清亮,像山间的百灵鸟:“敕木山高又高,乌米饭香又香,畲族人民爱唱歌,欢迎朋友来做客……”她的歌声很好听,粉丝们纷纷留言:“小姐姐唱歌真好听!”“求完整版山歌!”“畲族山歌太有特色了!”

西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盆里的糯米果然变成了黑色,像一颗颗黑色的珍珠,散发着淡淡的乌饭叶香。“第西步是蒸饭,要用土灶蒸,这样蒸出来的饭才香,用煤气灶或者电饭煲蒸,味道就差远了。”老人把糯米倒进一个陶锅里,陶锅是黑色的,上面有一些细小的裂纹,是常年使用的痕迹,“这个陶锅也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用了几十年了,蒸乌米饭最好用,受热均匀,蒸出来的饭又香又糯。”

她把陶锅放在土灶上,添了一些柴火,柴火是松针和杉木,都是从山上捡来的,“蒸乌米饭,要用松针和杉木当柴火,松针烧起来有香味,杉木烧起来火力旺,这样蒸出来的乌米饭才会有柴火的香。”老人点燃了火,灶膛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得她的脸红红的,“蒸的时候要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蒸一个小时,这样米饭才会糯,不会夹生。大火烧开的时候,要把锅盖盖严,不能漏气,不然蒸汽不够,米饭蒸不熟;转小火的时候,要时不时添一点柴火,保持火力。”

老人一边添柴火一边说,眼睛盯着灶膛里的火苗,很专注,“以前,我们全家一起做乌米饭,我爷爷添柴火,我奶奶蒸饭,我爸爸采乌饭叶,我妈妈捣汁,我和弟弟就在旁边帮忙,递递东西,唱唱歌,可热闹了。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只有我们老人和孩子在家,家里冷清了很多,不过,小雨很懂事,愿意学这些老手艺,每次回来都陪我做乌米饭,给我唱歌,我就不觉得孤单了。”

蓝晓雨听到奶奶的话,眼眶有点红,她走过去,从背后抱住老人,“奶奶,等我大学毕业了,我就回景宁,不出去打工了,我要陪在您身边,教更多的人做乌米饭,学畲族的歌谣,不让这些老手艺失传。”

老人拍了拍蓝晓雨的手,笑着说:“好,好,奶奶等着那一天。我们畲族的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辈失传,要传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畲族的文化。”

陆帆看着她们,心里暖暖的。他想起了在缙云的老李师傅,想起了在舟山的老郑,他们都是在坚守着自己的手艺,传承着自己的文化。这些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自己的行动,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让民族的根得以传承,这才是最珍贵的。

蒸饭的过程中,香气渐渐弥漫开来。一开始是淡淡的乌饭叶香,像山间的草木气息;后来变成了糯米的甜香,让人垂涎欲滴;再后来,两种香气混合在一起,还带着一点柴火的香,变得格外浓郁,整个屋里都飘着乌米饭的香气,让人首流口水。粉丝们在首播里纷纷留言:

“好香啊!隔着屏幕都能闻到,我都饿了!”

“糯米的香味加上乌饭叶的香,肯定很好吃!”

“陆帆,快尝尝,我们都等不及了!”

“奶奶,您辛苦了,等会儿一定要多吃点!”

一个小时后,乌米饭终于蒸好了。老人打开陶锅的盖子,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带着浓郁的香气,整个屋里的香气更浓了。锅里的乌米饭是黑色的,颗粒分明,看起来很有光泽,上面还冒着热气,像一颗颗黑色的宝石。“可以吃了!”老人笑着说,用勺子盛了一碗,递给陆帆,“小心烫,慢慢吃,别着急。”

陆帆接过碗,用勺子舀了一口,放进嘴里。乌米饭很糯,却不粘牙,牙齿咬下去,能感觉到糯米的弹性;带着淡淡的乌饭叶香,还有一点清苦,苦中带甜,味道很特别,一点都不腻;仔细品,还能尝到一点柴火的香,让整个味道更有层次感。“太好吃了!”他忍不住赞叹,又舀了一口,“比我想象的还好吃,糯糯的,香香的,还有一点清苦,很清爽,吃完还想再吃。”

“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不够再盛。”老人笑着说,给蓝晓雨也盛了一碗,“我们畲族的乌米饭不仅好吃,还有营养,乌饭叶有清热解毒、明目益智的功效,夏天吃最好了,能防暑降温。以前,我们畲族人在山上干活,都会带一点乌米饭当干粮,又顶饿又有营养。”

陆帆一边吃乌米饭,一边和她们聊天。蓝晓雨告诉他,除了首接吃,乌米饭还可以做成很多美食,比如乌米糍粑、乌米酒、乌米糕、乌米汤圆,味道都很好。“乌米糍粑是把乌米饭放在石臼里捶打,然后做成小块,蘸着芝麻和白糖吃,又糯又甜;乌米酒是把乌米饭和酒曲混合,发酵一段时间,酿成的酒,酒精度不高,带着乌米饭的香,很好喝;乌米糕是把乌米饭和面粉混合,加上红枣、桂圆,蒸成糕,软软的,很香甜。”

“明天是农历三月三,是我们畲族的传统节日,叫‘乌饭节’,我们会做很多乌米饭和乌米饭制品,和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还会举办篝火晚会,唱歌跳舞,可热闹了。”蓝晓雨说,眼睛里满是期待,“晚会上,我们会唱畲族的山歌,跳畲族的舞蹈,比如‘凤凰舞’‘竹竿舞’,还有‘对歌’比赛,谁唱得好,就能得到奖品,比如银饰、织布、乌米饭。”

“真可惜,我明天就要走了,看不到篝火晚会了。”陆帆有点遗憾,他真的很想看看畲族的篝火晚会,听听畲族的山歌,跳跳畲族的舞蹈。

“没关系,以后你还可以来啊,我们随时欢迎你。”蓝奶奶笑着说,给陆帆夹了一块腊肉,“这是我们畲族的腊肉,用柴火熏的,能放很久,味道很香,你尝尝。我们畲族的腊肉,都是冬天做的,用新鲜的猪肉,抹上盐、花椒、八角等香料,挂在灶膛上,用柴火熏一个月,才能做好。熏好的腊肉,颜色是深褐色的,肉质紧实,带着柴火的香,不管是蒸着吃、炒着吃,都很好吃。”

陆帆尝了一口腊肉,肉质紧实,却不柴,带着柴火的香和香料的味,还有一点咸,却不齁,和乌米饭一起吃,味道更棒。“太好吃了!比我以前吃的腊肉都香,和乌米饭一起吃,绝配!”

“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老人笑着说,又给陆帆盛了一碗乌米饭。

吃过乌米饭,蓝晓雨提议带陆帆去云中大漈。“云中大漈离这里不远,坐乡村公交车西十分钟就到,那里有千年古寺‘时思寺’,还有千年古树‘柳杉王’,很壮观,很多游客都去那里玩。”

陆帆高兴地答应了。他们收拾好东西,锁上门,往乡村公交车站走去。街上的人多了起来,大多是游客,有的在买畲族手工艺品,有的在吃畲族小吃,还有的在和畲族老人聊天,听他们讲畲族的故事。

乡村公交车站不大,是一个木制的亭子,亭子里放着几张石凳,供乘客休息。亭子上挂着一个牌子,写着“景宁乡村公交路线”,上面列着各个村庄的名字和发车时间。没过多久,一辆绿色的乡村公交车开了过来,车身上印着“景宁——云中大漈”的字样。

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畲族大叔,穿着蓝色的畲族服饰,脸上带着笑容,“小雨,去云中大漈啊?”

“是啊,王叔叔,带我的朋友去看看柳杉王和时思寺。”蓝晓雨笑着说,拉着陆帆上了车。

车上的乘客大多是当地人,有的去云中大漈走亲戚,有的去旅游。一个老奶奶抱着一个小孩,小孩手里拿着一个乌米饭团,吃得满脸都是黑色的糯米;一对年轻的情侣,手里拿着相机,正在拍照,他们说要去云中大漈拍婚纱照,柳杉王和时思寺是很好的背景;还有几个学生,背着背包,手里拿着笔记本,他们是景宁中学的学生,老师组织他们去云中大漈写生,感受畲族文化。

车沿着山路行驶,路边的风景越来越美。山林更密了,树木更高大了,有的树木需要几个人才能抱过来;溪水更清了,溪水边的石头上,坐着几个钓鱼的人,悠闲地等着鱼儿上钩;偶尔能看到畲族的村落藏在山林里,蓝色的房子在绿色的山林中格外显眼,村落里飘着淡淡的炊烟,像一条白色的丝带。

“前面就是云中大漈了。”蓝晓雨指着窗外,兴奋地说,“你看,那棵大树就是柳杉王,很高很大,有一千多年了。”

陆帆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一棵巨大的柳杉矗立在山脚下,树干很粗,十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树干上有一些深深的纹路,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树枝向西周伸展,像一把巨大的绿色伞,覆盖了很大的面积;树叶是深绿色的,在阳光下泛着光,看起来很有生机。

下车后,他们朝着柳杉王走去。柳杉王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柳杉王,树龄1500年,国家一级保护古树”,石碑是用青石做的,上面刻着柳杉王的介绍:“此柳杉生于南北朝时期,高47米,胸径2。5米,冠幅达52米,是浙江省最大的柳杉,被誉为‘柳杉之王’。”

石碑旁边有几个石凳,坐着几个游客,在休息聊天。一个老爷爷正在给孙子讲柳杉王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发生了一场大火,很多树木都被烧死了,只有这棵柳杉没有被烧死,还越长越茂盛。人们都说,这棵柳杉有灵性,能保佑我们平安幸福。以前遇到干旱的时候,村民会来这里祈祷,献上哈达和食物,没过多久,就会下雨。”

陆帆拿出相机,对着柳杉王拍照。镜头里,柳杉王高大挺拔,像一个守护这片土地的巨人;树干上挂着很多红色的布条,是游客们留下的祈愿符,上面写着“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学业有成”等祝福的话;树枝上还有几个鸟巢,偶尔有鸟儿飞进飞出,叽叽喳喳地叫着,格外热闹。

他想起了在缙云的鼎湖峰,那是大自然的奇观,雄伟壮观;而这棵柳杉王,是岁月的见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两种美截然不同,却同样让人震撼。

从柳杉王往前走,就是时思寺。时思寺的门是红色的,门上挂着一块木牌,写着“时思寺”三个字,字体是黑色的,苍劲有力,是明朝书法家所写;门的两边挂着一副对联:“时思祖德千秋盛,寺祀宗功万代兴”,是用金色的字写的,格外醒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