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英文 > 第43章 景宁畲乡乌米饭的民族智慧(第4页)

第43章 景宁畲乡乌米饭的民族智慧(第4页)

寺庙里的建筑大多是宋朝的风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屋顶上盖着黑色的瓦,瓦上长着一些绿色的苔藓,看起来很有年代感;院子里有几棵古老的松树,树干很粗,树叶绿油油的,树下放着几个石桌和石凳,供游客休息。

寺庙里的僧人看到他们,热情地打招呼,“欢迎来到时思寺,要不要进来参观一下?我给你们介绍介绍。”

陆帆和蓝晓雨跟着僧人走进寺庙。寺庙里很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钟声和鸟鸣声;大殿里供奉着很多佛像,有的是石头做的,有的是木头做的,都很庄严;佛像前面摆着香炉,里面插着很多香,香火味很浓,却不刺鼻。

僧人给他们介绍寺庙的历史:“时思寺建于宋朝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己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寺庙,是畲族和汉族一起修建的,体现了畲汉两族的团结友好。以前,畲族和汉族的村民,经常来这里祈福、祭拜,一起举办活动,关系很融洽。”

大殿的墙壁上,画着很多壁画,有的画着畲族和汉族一起建寺的场景,有的画着畲族的图腾和传说,还有的画着山水和花鸟,色彩鲜艳,画技精湛。“这些壁画是明朝时期画的,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得很完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僧人说,指着一幅壁画,“这幅画,画的是畲族的‘盘瓠传说’,讲的是我们畲族的起源,很有意思。”

陆帆听得入了迷,拿出笔记本,把寺庙的历史和壁画的内容记了下来。他想起了在舟山的普陀山,那是佛教的圣地,庄严神圣;而时思寺,是畲汉两族团结的见证,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离开时思寺,他们沿着山路往回走。路上遇到几个畲族的村民,他们背着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草药,看到蓝晓雨,热情地打招呼,“小雨,这是你的朋友啊?”

“是啊,王爷爷,这是陆帆哥哥,从缙云来的。”蓝晓雨笑着说,给陆帆介绍,“这是王爷爷,他是我们村里的草药医生,很厉害,什么病都能治,他采的草药都是从敕木山上采的,药效很好。”

王爷爷笑着说:“小伙子,欢迎来到我们畲乡。要不要尝尝我们的畲族草药茶?能清热解毒,对身体好。”他从竹篮里拿出一小包草药,递给陆帆,草药是绿色的,带着淡淡的清香,“这是‘六月雪’,是敕木山上特有的草药,夏天喝最好了,能防暑降温。我早上刚采的,还新鲜着呢,你回去用开水泡着喝,一次放一点就行。”

陆帆接过草药,心里暖暖的,“谢谢王爷爷,太麻烦您了。您采草药很辛苦吧?”

“不辛苦,我每天早上都去山上采草药,己经习惯了。”王爷爷笑着说,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我采草药己经几十年了,哪座山上有什么草药,什么时候采最好,我都知道。以前,村里没有医生,村民生病了,都是我用草药给他们治,现在村里有了医生,我还是喜欢采草药,一方面是习惯了,另一方面是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不让它失传。”他顿了顿,看着蓝晓雨,“小雨这孩子,很聪明,我己经教她认识了很多草药,她学得很快。”

“王爷爷教得好,我才能学得快。”蓝晓雨笑着说,帮王爷爷拎了一下竹篮,“王爷爷,您早点回家吧,太阳快下山了。”

“好,好,你们也早点回去,路上小心。”王爷爷笑着说,背着竹篮,慢慢往山上走,他的背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高大。

陆帆看着王爷爷的背影,想起了在缙云的老李师傅,在舟山的老郑,在景宁的蓝奶奶、蓝晓雨、王爷爷,还有寺庙里的僧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却用自己的善良和热情,给陌生人带来温暖;用自己的坚守和执着,传承着古老的手艺和文化。这才是旅行中最珍贵的东西——不是美丽的风景,不是好吃的美食,而是这些可爱的人,这些温暖的瞬间,这些让人感动的故事。

回到蓝晓雨家时,己经是傍晚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屋里,给屋里的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色。蓝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准备晚饭,锅里炖着畲族的腊肉,香气飘得很远;桌上摆着刚炒好的青菜,是从院子里摘的,绿油油的,看起来很新鲜;还有一碗乌米饭,是下午剩下的,蓝奶奶热了一下,看起来还是很有食欲。

“快坐,马上就可以吃饭了。”蓝奶奶笑着说,把一碗腊肉端上桌。腊肉是深褐色的,看起来很有嚼劲,上面还冒着热气,“这是我们畲族的腊肉,用柴火熏的,能放很久,味道很香,你多吃点。”

陆帆尝了一口腊肉,肉质紧实,带着柴火的香和香料的味,很好吃。“太好吃了!比我以前吃的腊肉都香。”

“好吃就多吃点,锅里还有很多。”蓝奶奶笑着说,给陆帆夹了一块腊肉,又给蓝晓雨夹了一块,“小雨,你也多吃点,你正在长身体,需要营养。”

晚饭的时候,蓝晓雨给陆帆唱了很多畲族的山歌,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亲情的,有关于山水的,每一首歌都很好听,歌词很朴实,却充满了感情。陆帆听得入了迷,忍不住跟着一起唱,虽然他唱得不好听,却很开心,蓝奶奶和蓝晓雨也跟着一起笑,屋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吃过晚饭,蓝晓雨送陆帆去民宿。路上的路灯己经亮了,是太阳能的,发出暖黄色的光,照在青石板路上,像一条金色的路。街上的店铺大多己经关门了,只有几家卖小吃的小摊还在营业,香气飘得很远;偶尔有萤火虫飞过,一闪一闪的,像天上的星星。

“明天你就要走了,真舍不得你。”蓝晓雨有点难过,眼睛红红的,“以后你一定要再来景宁,我带你去更多好玩的地方,比如敕木山、封金山、大均古镇,还带你吃更多好吃的,比如畲族的豆腐娘、苦叶菜、乌米汤圆。”

“我一定会再来的,说不定明年农历三月三,我还会来参加你们的乌饭节,看篝火晚会。”陆帆笑着说,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递给蓝晓雨,“这是我给你的,上面写了我的联系方式,还有我画的一些畲族图案,你要是去缙云或者其他地方玩,一定要联系我,我带你去玩,给你当导游。”

蓝晓雨接过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画着凤凰、柳杉、乌饭叶,还有一些畲族文字,旁边写着“祝晓雨早日成为优秀的畲族文化导游”,字迹虽然不算好看,却很认真。“谢谢陆帆哥哥,我一定会联系你的,我也会好好学畲族文化,不让你失望。”

到了民宿门口,陆帆和蓝晓雨告别。蓝晓雨站在门口,挥着手,“陆帆哥哥,一路顺风!记得常联系!”

“你也保重,好好学习,我会常联系你的。”陆帆挥着手,走进民宿。

回到房间,陆帆打开窗户,外面的夜空很蓝,星星很多,很亮。他拿出笔记本,写下今天的感受:

“景宁的味道,是乌米饭的香,是畲族的情,是岁月里的坚守,是文化里的传承。

乌米饭的香,藏在蓝奶奶的石臼里,藏在太爷爷传下来的陶锅里,藏在敕木山的乌饭叶上。深绿色的乌饭叶,在木槌的捶打下,变成了浓稠的汁,浸泡着白色的糯米,蒸出来的饭是黑色的,却带着叶子的清苦和糯米的甜,还有柴火的香。这不仅仅是一碗饭,更是畲族的智慧——用大自然的馈赠,滋养身体;用古老的手艺,传承文化。目连救母的传说,让乌米饭有了温度;一辈辈的坚守,让乌米饭有了灵魂。蓝晓雨说,她要回景宁,教更多人做乌米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在年轻人的手里,得以延续,得以发光。

畲族的情,藏在蓝奶奶的笑容里,藏在蓝晓雨的歌声里,藏在王爷爷的草药里,藏在时思寺的壁画里。蓝奶奶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蓝晓雨的善良,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对文化的热爱;王爷爷的淳朴,让我明白了手艺传承的意义;僧人的好客,让我体会到了畲汉两族的团结。这些普通人,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自己的行动,给陌生人带来温暖,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他们就像敕木山上的乌饭叶,平凡却伟大,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从缙云的烧饼,到景宁的乌米饭,这段旅程像一场文化的洗礼,让我对“美食”有了新的理解。美食不仅仅是用来填饱肚子的,更是用来传递情感、传承文化的。缙云的烧饼,是山水里的手艺,是手艺人对生活的热爱;景宁的乌米饭,是民族里的传承,是畲族人对祖先的敬畏。每一种美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故事,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承。

首播里,粉丝们说“好想去景宁,吃乌米饭,听山歌”,其实他们想去的,不仅仅是景宁这个地方,更是想感受这种温暖的人情,这种厚重的文化,这种简单却纯粹的快乐。我突然明白,我记录美食,不仅仅是记录味道,更是记录这些温暖的瞬间,这些可爱的人,这些让人感动的故事。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和文字,让更多人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美好的人和事,还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去珍惜、去传承的文化。

明天就要离开景宁了,心里有点舍不得。舍不得蓝奶奶的乌米饭,舍不得蓝晓雨的山歌,舍不得王爷爷的草药,舍不得这里的山山水水,更舍不得这里的人情。但我知道,这段记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里,留在我的书稿里,写给那些喜欢美食、喜欢生活的人,写给那些热爱文化、愿意传承的人。

下一站,还有更多的风景和味道在等着我,还有更多的故事在等着我去记录。我期待着,期待着在未来的旅程里,遇到更多可爱的人,感受到更多温暖的情,记录下更多珍贵的瞬间,把更多美好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景宁,再见;蓝奶奶,再见;蓝晓雨,再见;畲乡,再见。我一定会回来的,在某个农历三月三,和你们一起做乌米饭,一起唱山歌,一起感受畲族的热情与美好。”

写完后,陆帆合上笔记本,躺在床上。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桌上的乌米饭碗上,碗里还剩下一点乌米饭,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他想起了蓝奶奶的笑容,蓝晓雨的山歌,王爷爷的草药茶,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这段景宁的旅程,会成为他记忆里最珍贵的一部分,永远不会忘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