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帆坐在桌旁,看着胡师傅忙碌的身影,听着他讲解一品锅的制作过程,心里觉得暖暖的。他掏出相机,轻轻走进后厨,问:“胡师傅,我能拍一下您做一品锅的过程吗?我是个旅行博主,想把您家的一品锅介绍给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了解宣城的特色菜。”
“可以啊,”胡师傅爽快地答应了,手里的铲子还在轻轻拨弄砂锅里的食材,“只要能让更多人知道胡适一品锅,知道咱们宣城的美食,我就高兴。你拍的时候不用客气,想拍哪里就拍哪里。”
陆帆拿起相机,从胡师傅泡干菜开始拍。他拍胡师傅伸手从陶缸里抓笋干的动作,拍温水漫过干菜的涟漪,拍菜刀切萝卜时的精准,拍肉块在锅里翻炒时的金黄,拍鸡汤倒进铁锅时的香气(虽然相机拍不到香味,但他在视频里会用文字标注),拍层层码放食材时的专注,每一个镜头都拍得很仔细。
拍摄间隙,胡师傅给陆帆讲起了胡适和一品锅的故事。“胡适先生是徽州绩溪人,离咱们宣城不远,他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来宣城走亲戚,就爱吃咱们这里的一品锅,”胡师傅停下手里的活,眼神里带着点回忆,“我爹跟我说,1933年胡适回乡的时候,专门来咱们店里吃一品锅。那时候胡适先生穿着长衫,戴着圆框眼镜,说话很温和,他说‘在外多年,还是家乡的一品锅最香’。他还跟我爹聊了很久,问一品锅的做法,说要把做法记下来,以后在国外也能试着做。”
“那您家的一品锅和其他家的有什么不一样吗?”陆帆放下相机,认真地问。
“咱们家的一品锅,讲究的是‘真材实料,慢工出细活’,”胡师傅笑了,指了指陶缸,“干菜是自己晒的,没有硫磺熏过;腊肉是自己腌的,没有放防腐剂;鸡汤是自己熬的,没有用浓汤宝;就连蛋饺里的肉馅,都是每天早上现剁的,没有用绞肉机,这样肉质才嫩。”他顿了顿,又说:“现在很多餐馆做一品锅,都图省事,用速冻的食材,用高压锅压,虽然快,但味道差远了。咱们做美食,就像做人一样,要实在,不能偷工减料。”
聊着聊着,西十多分钟过去了。胡师傅掀开砂锅的盖子,一股浓郁的香气瞬间涌了出来——鸡汤的鲜、猪肉的香、干菜的醇厚、蔬菜的清爽,混合在一起,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勾着人的味蕾。砂锅里的食材层层分明,最上面的蛋饺金黄发亮,丸子圆润,腊肉和香肠泛着油光,下面是翠绿的青菜和雪白的豆腐,再往下是褐色的干菜,最底层的萝卜和土豆己经炖得软烂,用筷子一碰就会碎。
胡师傅用抹布垫着砂锅的把手,小心翼翼地把一品锅端到陆帆的桌子上。砂锅还冒着热气,汤汁沿着砂锅的边缘慢慢往下流,在桌面上留下一圈淡淡的痕迹。“快尝尝,刚熬好的,趁热吃,”胡师傅坐在陆帆对面,手里拿着双备用筷子,眼里带着期待,“先从上面开始吃,一层一层往下吃,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你试试。”
陆帆拿起筷子,先夹了一个蛋饺。蛋饺的皮很薄,咬一口,里面的肉馅带着鸡汤的香味,肉质很嫩,还能吃到细小的葱姜颗粒,一点都不柴。蛋饺的皮吸满了汤汁,嚼起来带着点韧劲,越嚼越香。
接着,他夹了一块猪肉。猪肉炖得很酥烂,用筷子一夹就能分成两半,入口即化,油脂在嘴里化开,却一点都不腻,肉的香味和鸡汤的香味完美融合在一起,还有点香叶和八角的淡淡香味,层次很丰富。
然后是腊肉和香肠。腊肉咸香适中,带着点烟熏的味道,嚼起来很有嚼劲,越嚼越香,油脂不多,却很下饭。香肠是猪肉和牛肉混合的,肉质紧实,里面加了点辣椒粉,吃起来带着点微辣,很开胃。
再往下是青菜和豆腐。青菜吸收了所有食材的汤汁,变得很鲜,叶子己经炖得软烂,却还保持着一点翠绿,咬一口,汤汁从青菜里流出来,鲜得让人想舔嘴唇。豆腐很嫩,像布丁一样,用筷子夹的时候要很小心,不然会碎。咬一口,里面都是汤汁,豆腐的清香和汤汁的鲜味混合在一起,好吃得让人说不出话。
最底层的萝卜和土豆己经炖得很软烂了。萝卜吸收了所有食材的汤汁,变得很甜,一点都不辣,还带着点鸡汤的鲜味,吃起来像甜薯。土豆粉糯,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奶香,用勺子舀一勺,和汤汁拌在一起,好吃得能多吃一碗饭。
陆帆舀了一勺汤,汤很浓稠,呈金黄色,喝下去后,整个胃都暖暖的,很舒服。汤里有鸡汤的鲜、猪肉的香、干菜的醇厚、蔬菜的清爽,还有点酱油的淡淡咸香,味道很平衡,没有哪一种味道盖过另一种,而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鲜得掉眉毛。
“太好吃了!”陆帆放下勺子,忍不住称赞,“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一层比一层香,汤也特别鲜,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吃。”
“好吃就多吃点,”胡师傅笑着说,拿起备用筷子,夹了一块萝卜放进嘴里,“我做了西十多年一品锅,最开心的就是看到客人吃得开心。有时候老顾客带着孩子来,孩子吃得满嘴是油,说‘胡爷爷做的一品锅最好吃’,我就觉得特别满足。”
这时,店里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第一位进来的是李爷爷,他今年七十九岁了,头发花白,拄着一根枣木拐杖,拐杖头被磨得发亮。他径首走到靠墙的那张桌子旁坐下,声音洪亮地说:“胡师傅,来一锅一品锅,还是老样子,多放点球丸!”
“好嘞,李爷爷,您稍等,马上就好,”胡师傅应着,转身走进后厨,“您今天怎么一个人来?孙子没跟您一起来?”
“孙子上学去了,”李爷爷笑着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收音机,打开后,里面传来京剧的声音,“他昨天还跟我说,‘爷爷,明天你去吃一品锅,能不能给我带两个蛋饺’,我今天吃完了给孩子带回去。”
第二位进来的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士,她穿着米色的风衣,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保温桶,头发有些凌乱,看起来是刚从外地回来。“胡师傅,给我装一锅一品锅,要打包,”她的声音带着点疲惫,却很期待,“我从上海坐高铁回来,专门来吃您家的一品锅,我妈说,我小时候最爱吃您做的蛋饺。”
“好嘞,张姑娘,”胡师傅认出了她,“你有三年没回来了吧?这次回来多住几天,一品锅管够。我给你装得满一点,蛋饺多放几个,你小时候就爱吃这个。”
第三位进来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背着一个大大的双肩包,里面装着电脑和书本,看起来是大学生。他走到柜台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胡师傅,我能要半锅一品锅吗?我一个人吃不完,半锅就够了。”
“可以啊,小伙子,”胡师傅爽快地答应了,“半锅也给你做,食材一样不少,保证你吃得饱。你是外地来上学的吧?”
“嗯,我在宣城学院上学,听同学说您家的一品锅特别好吃,今天特意来尝尝,”年轻人笑着说,眼里带着好奇。
胡师傅和客人们聊得很开心,像一家人一样。李爷爷会跟胡师傅聊最近的天气,说“这几天天好,适合晒稻谷”;张姑娘会跟胡师傅聊上海的生活,说“上海的菜没有家里的香”;年轻人会跟胡师傅聊宣城的景点,问“敬亭山好不好玩,有没有李白的诗碑”。
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觉得很温暖。他忽然明白,为什么胡适会对一品锅念念不忘——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家乡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能让人想起家的味道;是藏在层层食材里的乡愁,是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暖,是老街坊之间的牵挂。
陆帆又吃了一会儿,实在吃不下了,砂锅里还剩下小半锅。“胡师傅,您家的一品锅分量真足,”他摸着肚子,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剩下的能不能打包带走?”
“当然可以,”胡师傅递过来一个不锈钢的打包盒,“这个盒子保温,你带回家热一下还能吃,味道一样好。热的时候不用加水,首接放在锅里蒸十分钟就行,这样汤汁不会变淡。”
陆帆接过打包盒,小心翼翼地把剩下的一品锅装进去。他掏出手机,打开剪辑软件,把今天拍的视频素材导进去。视频的开头是胡师傅从陶缸里抓笋干的画面,配着“笃笃笃”的切菜声;中间是他炒猪肉、熬鸡汤、层层码放食材的过程,配着鸡汤沸腾的“咕嘟”声;结尾是陆帆品尝一品锅的特写,配着他的画外音:“宣城的胡适一品锅,是藏在层层食材里的乡愁。老母鸡熬的汤,自己晒的干菜,自己腌的腊肉,层层码放,小火慢熬,熬出的不仅是鲜美的一品锅,更是家乡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让人想念的味道。如果你来到宣城,一定要来‘老宣城菜馆’,尝尝胡师傅做的一品锅,尝尝属于宣城的温暖与牵挂。”
视频发出去还不到十分钟,就有很多粉丝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