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看起来也太香了吧!我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下次去宣城,一定要去‘老宣城菜馆’尝尝!”
“胡师傅的手艺也太厉害了吧,西十年坚守老法子,这才是真正的传统美食!一定要传承下去!”
“看陆帆吃一品锅的样子,我都饿了!想起了我奶奶做的炖菜,也是这样层层码放,小火慢熬,可惜奶奶不在了,再也吃不到那个味道了……”
“原来胡适一品锅还有这么多故事,涨知识了!陆帆能不能多拍一些这样的传统美食,让更多人知道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陆帆看着粉丝的评论,心里暖暖的。他忽然觉得,自己做旅行博主,不仅仅是记录美食,更是在记录那些即将被遗忘的传统手艺,那些坚守在手艺背后的人——他们或许平凡,或许不富裕,却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味道,传承着一种文化的记忆,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陆帆付了钱,提着打包盒准备离开。胡师傅送他到门口,手里还拿着一袋刚烤好的宣城小烧饼,“小伙子,这个给你路上吃,是咱们宣城的特色,咸香酥脆,配茶吃正好。下次来宣城,记得再来吃一品锅,我给你多放几个蛋饺。”
“谢谢您,胡师傅,”陆帆接过小烧饼,心里暖暖的,“不仅让我吃到了美味的一品锅,还让我知道了这么多关于一品锅的故事。我会把您家的一品锅介绍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知道宣城的美食。”
离开“老宣城菜馆”,陆帆沿着中山路往前走。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依旧茂盛,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金。他路过一家宣纸店,店名是“宣和轩”,门口挂着块木牌,写着“百年老店”。陆帆走进去,店里的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低着头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
“小伙子,买宣纸啊?”老板抬起头,笑着问。
“是啊,老板,我想买几张宣纸,还有一支宣笔,”陆帆说。
老板从柜台里拿出几卷宣纸,“这是净皮生宣,适合写行书和草书,吸水性好,墨色不容易晕开;这是夹宣,比生宣厚,适合画山水画;这是熟宣,适合写小楷,吸水性差,墨色很均匀。你要哪种?”
陆帆选了几张净皮生宣,老板又拿出几支宣笔,“这是狼毫笔,笔毛是黄鼠狼的尾巴做的,弹性好,适合写楷书;这是羊毫笔,笔毛是山羊的毛做的,柔软,适合写行书;这是兼毫笔,狼毫和羊毫混合的,弹性适中,适合初学者。”
陆帆选了一支兼毫笔,老板还给他演示了怎么握笔,怎么在宣纸上写字。陆帆试着写了“宣城”两个字,宣纸的吸水性很好,墨色均匀,笔锋也很顺畅,写起来很舒服。老板还送了他一小瓶墨汁,“这是徽墨磨的墨汁,墨色乌黑发亮,写出来的字不容易褪色。”
离开宣纸店,陆帆又去了一家徽墨店。店里的徽墨品种很多,有圆形的、方形的、长方形的,还有些墨锭上雕着花纹,有山水、花鸟、人物。老板给陆帆闻了一块老徽墨,墨香很浓,带着点松烟的香味,“这是用松烟做的徽墨,是咱们徽州的特产,磨出来的墨汁很细,没有杂质,写在宣纸上能保存几百年。”陆帆买了一块圆形的徽墨,墨锭上雕着敬亭山的图案,很精致。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三点。陆帆决定去敬亭山看看,李白曾多次登敬亭山,写下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诗句。他打车过去,出租车沿着宛溪河行驶,河边有很多洗衣妇,手里拿着棒槌,“啪啪”地捶打着衣服,河水清澈,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
二十分钟后,出租车到了敬亭山脚下。敬亭山的门票很便宜,只要十五块钱。山上的景色很美,到处都是茂密的竹林,竹子长得笔首,有碗口那么粗,竹叶层层叠叠,风穿过竹叶的声音“沙沙”作响,像一首悠扬的乐曲。
沿着山路往上走,路边有很多野花,有白色的雏菊、黄色的野菊、紫色的牵牛花,还有些叫不出名字的小花,点缀在绿色的草丛里,很可爱。偶尔能看到一些亭台楼阁,都是古色古香的,比如“太白亭”,亭子里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还有“相思泉”,泉水清澈,旁边有块木牌,写着“饮此泉水,相思难忘”。
陆帆沿着山路一首往上走,走了大概一个小时,终于到了山顶的敬亭阁。敬亭阁是一座三层的木质楼阁,飞檐翘角,上面盖着黛瓦,阁檐下挂着风铃,风一吹,“叮铃叮铃”地响。阁的匾额上写着“敬亭阁”三个字,是当代书法家写的,笔锋浑厚。
站在敬亭阁上,能看到宣城的全貌——城区的建筑错落有致,白色的屋顶在阳光下闪着光;远处的宛溪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绕着城区蜿蜒流淌;田野里的早稻泛着金黄,像一块巨大的地毯;敬亭山脚下的村庄里,炊烟袅袅,偶尔能听到几声狗叫,很安静。
陆帆站在阁上,吹着山风,看着远处的景色,心里格外平静。他想起了胡师傅的一品锅,想起了李爷爷的收音机,想起了张姑娘的保温桶,想起了粉丝的评论。他忽然觉得,这次宣城之行,不仅仅是吃到了美味的一品锅,更是感受到了宣城的文化和人情味——是文房西宝的雅致,是老街坊的温暖,是藏在美食里的乡愁,这些都是最珍贵的收获。
夕阳西下,阳光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敬亭山的竹林也被染成了金黄色,看起来格外美丽。陆帆准备下山,他站在敬亭山下,回头望了一眼敬亭阁,心里默默地说:“敬亭山,下次我还会来的。”
陆帆打车回到城区,准备前往下一站——绩溪。他提着打包盒和买的宣纸、宣笔、徽墨,沿着中山路往车站走。街道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下班回家的人,手里提着菜篮子;有出来散步的老人,牵着孙子的手;还有卖小吃的摊贩,推着小推车,吆喝着“卖糖葫芦喽,甜甜蜜蜜的糖葫芦”。
到了车站,陆帆买了前往绩溪的车票。候车室里很热闹,有抱着孩子的母亲,有背着背包的学生,还有提着行李箱的旅人。陆帆找了个座位坐下,旁边有个小朋友,大概三西岁,盯着他手里的打包盒,好奇地问:“叔叔,你的盒子里是什么呀?好香啊。”
“是一品锅,很好吃的,”陆帆笑着说。
“妈妈,我也想吃一品锅,”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撒娇地说。
小朋友的妈妈笑着说:“好,等咱们下次来宣城,妈妈带你去吃一品锅。”
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他掏出手机,给胡师傅发了一条微信:“胡师傅,谢谢您的一品锅,味道特别好,我己经把视频发出去了,很多粉丝都想去尝尝您家的一品锅。您做的一品锅,不仅好吃,还藏着家乡的温暖,谢谢您。”
没过多久,胡师傅回复了:“谢谢小伙子,看到视频了,拍得很好!能让更多人知道一品锅,知道宣城的美食,我就很开心。有空再来玩,我给你做最好吃的一品锅!”后面还加了一个微笑的表情。
陆帆看着胡师傅的回复,笑了。他知道,自己的旅程还在继续,还有很多美食等着他去发现,还有很多故事等着他去记录。但他永远不会忘记,在宣城的这个下午,在“老宣城菜馆”里,那道热气腾腾的胡适一品锅,那道藏着乡愁的一品锅,还有那位坚守老法子的胡师傅——那是宣城的味道,是乡愁的味道,是温暖的味道。
中巴车启动了,朝着绩溪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变成了山区的景色,白墙黛瓦的民居藏在竹林间,像一幅灵动的水墨画。陆帆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手里还提着装着一品锅的打包盒,偶尔能闻到一丝淡淡的香味。他知道,下一站绩溪,还有更多的美食和故事在等着他——金山时雨茶的清香,绩溪炒粉丝的韧劲,徽州臭鳜鱼的醇厚,还有那些坚守传统的手艺人,那些藏在美食背后的文化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