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我的足迹说说 > 第60章 无锡酱排骨舌尖上的甜糯江湖(第1页)

第60章 无锡酱排骨舌尖上的甜糯江湖(第1页)

从常州开往无锡的客车刚过洛社收费站,窗外的风就换了性子。不再是常州街头糖炒栗子那种带着焦香的甜,而是裹着太湖水汽的温润,像一块刚从湖底捞起的暖玉,贴在脸上轻轻蹭着。更妙的是那丝若有若无的酱香,顺着车窗缝钻进来,绕在鼻尖打转——不是那种冲鼻的咸香,是带着甜意的醇厚,像谁在远处的灶上炖着一锅老汤,火候慢得很,把香味都炖得透透的,勾得人心里发暖。

陆帆把脸贴在车窗上,玻璃上凝着一层薄雾,他用指尖擦出一小块透明,视线立刻被远处的太湖勾住。深秋的太湖像一块被揉碎的绿玉,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风一吹就泛起层层涟漪,把阳光折射成细碎的金片。岸边的芦苇荡己经泛了浅黄,毛茸茸的穗子垂在水面上,偶尔有白鹭掠过,翅膀展开时像两片白色的纸,轻轻擦过芦苇尖,又俯冲下去,叼起一条小鱼,溅起一圈水花。

渔船三三两两地停在岸边,木质的船身被湖水泡得发黑,有的船帮上还留着经年累月的补丁。一位渔民正弯腰整理渔网,他穿着深蓝色的防水裤,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上面沾着泥点。渔网是旧的,网眼上缠着几根水草,他一边理一边把水草往旁边的竹篮里扔,竹篮里还躺着几条刚捕的银鱼,细得像银丝,在阳光下闪着光。

路边的稻田己经收割完了,剩下的稻茬齐整整地立在田里,像一片矮矮的绿墙。田埂上种着几棵桂花树,树干不粗,却枝繁叶茂,金黄的小花缀满枝头,风一吹就簌簌往下掉,有的落在田埂上,有的飘到车窗上,沾在玻璃上不肯走。前排的阿姨伸手接住一朵,放在鼻尖闻了闻,笑着说:“这桂花香得很,是无锡的金桂吧?比我们老家的香多了。”

“前面就到无锡汽车南站了!”司机师傅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来,带着无锡话特有的软糯,像裹了层糖霜,“要去南长街、三凤桥的乘客,等下转11路公交,首达古运河景区!那车身上画着清名桥,一眼就能认出来!”

陆帆拎着半旧的帆布行李箱下了客车,脚刚沾到无锡的土地,那股酱香就更浓了——不再是若有若无,是实实在在裹着人,从鼻尖到心口,都被这香味填得满满的。他跟着导航往公交站走,没走几步就被一个小摊拦住了脚步。

摊前支着一口大铁锅,锅里的油冒着轻烟,一位阿姨正用长筷子翻着油面筋。油面筋是金黄色的,表面光滑得像涂了层油,在锅里滚一圈,就变得鼓鼓的,像一个个小灯笼。阿姨围着蓝布围裙,围裙的口袋里塞着一部旧手机和一沓零钱,手上戴着一副透明的塑料手套,手套上沾着点油星。她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黑色的发夹固定在脑后,额前的碎发被风吹得飘起来,她时不时会抬手把碎发别到耳后,露出额头上几道浅浅的皱纹——是常年在灶台前忙碌留下的痕迹。

“小伙子,买点油面筋尝尝?”阿姨看到陆帆,笑着招呼他,声音软糯得像无锡的酱排骨,“我这油面筋是正宗无锡做法,空心的,炖排骨最香了!你咬开看看,里面空得很,能吸满酱汁。”

陆帆拿起一个油面筋,捏在手里软软的,轻轻一按就陷下去,松开手又弹回来。“阿姨,这油面筋是您自己做的吗?”

“是啊,”阿姨点点头,手里的筷子没停,继续翻着锅里的油面筋,“我做这个三十年了,以前跟着我妈学的。我妈以前在三凤桥旁边摆摊,现在她老了,眼睛花了,就换我来卖。你看这油面筋,和面的时候要加适量的水和盐,揉好后得醒半小时,不然炸出来会硬;炸的时候火候也得准,火大了会焦,火小了炸不空心——都是我妈传下来的手艺,一点都不能马虎。”

陆帆买了一袋,阿姨用牛皮纸袋装着,还递给他一张纸巾:“小心烫,刚炸好的,里面还有点热气。你是来旅游的吧?要去吃三凤桥的酱排骨?”

“您怎么知道?”陆帆有点惊讶。

“看你这行李,还有你闻这酱香的样子,就知道了!”阿姨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手指向远处的公交站,“坐11路公交到南长街站下,往前走两百米就是三凤桥肉庄,百年老字号了!我从小吃到大,味道从来没变过。对了,你买油面筋回去,炖排骨的时候要早点放,让它吸满酱汁,比排骨还好吃!”

正说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提着菜篮子走过来,笑着说:“王阿婆,今天的油面筋好了没?我孙子今天回来吃饭,要给她炖排骨。”

“张阿婆,刚炸好的,还热乎着呢!”王阿姨麻利地装了一袋油面筋,递给老奶奶,“给你多装两个,你孙子爱吃。”

老奶奶接过油面筋,笑着说:“谢谢你啊,每次都给我多装。”

陆帆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无锡的街头,连买卖都带着股温情,像这油面筋一样,软乎乎的,让人舒服。

11路公交是红色的,车身上印着“无锡古运河旅游专线”的白色字样,旁边画着清名桥的简笔画:青石板桥横跨在运河上,桥下飘着一艘乌篷船,船夫戴着斗笠,手里拿着船桨,船头还挂着一盏小红灯,可爱得像儿童绘本里的插图。

陆帆上了车,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旁边坐着一位老爷爷,手里抱着一个蓝色的保温桶,桶上印着“无锡旅游”的字样,边角有点磨损,是用了很多年的样子。老爷爷戴着一副老花镜,正低头看着手机,屏幕上是一张年轻人的照片——应该是他的孙子。

“小伙子,是来旅游的吧?去吃三凤桥的酱排骨?”老爷爷突然抬头问,声音很温和。

“是啊爷爷,您怎么知道?”陆帆有点惊讶。

“看你手里的油面筋就知道啦!”老爷爷笑得很慈祥,指了指陆帆手里的牛皮纸袋,“无锡人买油面筋,十有八九是要炖排骨的。我这保温桶里,就是给我孙子带的酱排骨——他在上海读大学,上次回来吃了一次,就再也忘不了,每次打电话都跟我说‘爷爷,我想吃三凤桥的排骨了’。”

老爷爷把保温桶抱在怀里,像抱着什么宝贝,“我孙子小时候,才五岁,每次来无锡,都要拉着我来三凤桥。那时候他个子矮,要我抱着才能看到柜台里的排骨,眼睛瞪得圆圆的,嘴里还念叨‘爷爷,我要吃那个红通通的’。现在他长大了,在上海读书,每年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拉着我来三凤桥买排骨。”

公交沿着南长街行驶,路边的风景慢慢展开——白墙黛瓦的房子一排接着一排,马头墙高高,像展翅的鸟儿。有的房子门口挂着红灯笼,灯笼上写着“民宿”“茶馆”的字样;有的窗台上摆着盆栽,绿萝垂下来,像绿色的帘子,偶尔有几朵三角梅从墙里探出来,红得像火。

路过一家小店时,陆帆看到店员正在门口做惠山泥人。他手里拿着一块黄泥,揉了揉,捏了捏,很快就捏出一个“大阿福”的雏形——胖乎乎的身子,圆圆的脸,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旁边的架子上摆着做好的泥人,有的是“大阿福”,有的是戏曲人物,比如孙悟空、穆桂英,穿着华丽的戏服,栩栩如生。

“清名桥到啦!”车上有人喊了一声,陆帆抬头一看,远处的清名桥横跨在古运河上,青石板桥身被岁月磨得发亮,桥洞是半圆形的,倒映在水里,凑成一个完整的圆。桥上挤满了游客,有的在拍照,有的靠在栏杆上看风景;桥下的运河里飘着几艘乌篷船,船夫戴着斗笠,手里拿着船桨,慢悠悠地划着,嘴里还哼着无锡的小调:“无锡好,无锡好,运河水绕古城墙,三凤桥的排骨香,清名桥的夜景长……”

“南长街站到了!”售票员阿姨的声音软糯,陆帆赶紧拎着行李下了车。刚站稳,就看到不远处的三凤桥肉庄——红色的招牌有两米多长,上面写着“三凤桥”三个金色的大字,字体浑厚有力,是百年老店特有的庄重。招牌下面挂着两个红灯笼,灯笼上写着“百年老字号”“无锡酱排骨”的黑色字样,风吹过,灯笼轻轻晃动,红色的穗子飘来飘去。

店铺的门是敞开的,暖黄的灯光从里面透出来,裹着浓浓的酱香,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陆帆走进店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老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最左边的一张是黑白的,拍的是三凤桥刚开业时的样子,门口站着几个穿着长袍的店员,手里拿着算盘,柜台上摆着几个大坛子;中间的一张是彩色的,拍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凤桥,门口排着长队,有的顾客手里拿着搪瓷碗,等着买刚炖好的排骨;最右边的一张是近几年的,店里的装修更精致了,但还是保留着老样子,柜台里的酱排骨依然红亮。

店里己经有不少人了,大多是本地的老人,有的在柜台前排队,有的拿着托盘找位置坐下。柜台后站着几位穿着灰色工作服的阿姨,动作麻利地给顾客夹排骨、装袋。其中一位阿姨看到陆帆,笑着问:“小伙子,第一次来?要什么口味的酱排骨?我们有甜口的、咸甜口的,还有真空包装的,能带走。”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