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的胸前别着一个胸牌,上面写着“王芳”,头发扎成马尾,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她的手里拿着一把银色的夹子,夹排骨的时候很稳,不会掉一滴酱汁。
“我要一份现吃的甜口肋排,再买一斤真空包装的,带回去给朋友尝尝。”陆帆说。
“好嘞!”王阿姨麻利地从旁边的大锅里夹了一块排骨,放在白色的瓷盘里,“这是刚炖好的,还热乎着呢,你先找个位置坐下吃,觉得好吃再买真空的。我们家的肋排都是选的猪软肋,肥瘦相间,太瘦了柴,太肥了腻,这个部位炖出来最香。”
陆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盘子里的酱排骨就放在面前——肋排的形状很完整,每一块都有两指宽,上面裹着浓稠的酱汁,酱汁是暗红色的,里面还嵌着几颗八角和桂皮的碎粒。排骨的骨头很细,肉却很厚实,轻轻一掰就能看到里面的肉,的,还冒着热气。
他拿起筷子,夹了一块肉放在嘴里。刚入口,甜糯的口感就裹住了舌头——肉己经炖得脱骨了,不用嚼,轻轻一抿就化在嘴里,酱香混合着冰糖的甜,一点都不腻,反而觉得很醇厚。酱汁挂在肉上,不会流得满手都是,吃的时候能把每一丝肉都裹上酱汁,连骨头缝里的肉都很入味。咽下去的时候,喉咙里暖暖的,还留着淡淡的酱香,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
“太好吃了!”陆帆忍不住赞叹,又夹了一块,“阿姨,这排骨炖了多久啊?怎么这么入味?”
王阿姨正好端着一盘排骨经过,听到陆帆的话,笑着停下来:“炖了三个小时呢!我们家炖排骨,火候最讲究。先把排骨泡两个小时,把血水泡出来,不然会有腥味;然后用开水焯一遍,去掉浮沫;接着炒糖色,冰糖要小火慢慢炒,炒到融化成深褐色,不能炒糊,不然会苦;再把排骨放进去翻炒,让每块排骨都裹上糖色;最后加无锡本地的酱油、黄酒,还有十几味香料,加足水,大火烧开,再转小火慢炖三个小时——少一分钟都不行,火候不到,肉就不脱骨,味道也进不去。”
陆帆听得入神,拿出手机拍了段视频。镜头里,瓷盘里的酱排骨红亮,酱汁在灯光下泛着光,他用筷子夹起一块,肉轻轻垂下,能看到里面的纹理。他配了段文字:“无锡三凤桥酱排骨,刚炖好的!甜糯脱骨,酱香浓郁,一口就爱上!”刚发出去,粉丝群里就炸了:“天呐!这颜色也太绝了吧!看起来好糯啊!”“无锡的酱排骨就是甜口的!我上次去吃,连吃三块都不腻!”“求地址!下次去无锡一定要去!”
“小伙子,要不要去后厨看看?今天李师傅炖了一大锅,正好让你看看怎么炖的。”王阿姨突然说。
陆帆赶紧点头,跟着王阿姨往后厨走。后厨的空间很大,不锈钢的锅灶擦得锃亮,没有一点油污。中间的灶上放着一口巨大的铁锅,锅里装满了酱排骨,酱汁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冒泡,热气腾腾的,酱香比前面更浓了。
一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师傅正站在锅边,手里拿着一把长柄勺子,慢悠悠地搅拌排骨。他的衣服上沾了点酱汁,是刚才搅拌的时候溅到的,头发有点花白,梳得很整齐,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这是李师傅,我们家的首席炖骨师傅,炖了三十年排骨了,我们家的酱排骨都是他炖的。”王阿姨介绍说。
李师傅转过身,看到陆帆,笑着说:“小伙子,来尝尝刚炖好的?这锅刚炖了两个半小时,还得再炖半小时才好,但现在吃也差不多了。”他用勺子舀了一块排骨,递到陆帆面前,“你尝尝,这肉是不是又糯又香?”
陆帆接过排骨,咬了一口——比刚才在前面吃的更热乎,香味也更浓了。肉里的油己经被炖出来了,和酱汁融合在一起,甜中带咸,咸中带香,还有一丝香料的清苦,口感丰富极了。“李师傅,您这手艺也太厉害了吧!怎么能炖得这么好吃啊?”
“其实也没什么技巧,就是用心。”李师傅笑了笑,指着旁边的调料台,“你看这些香料,都是我每天早上亲自挑的,八角要选那种大的,桂皮要选厚的,香叶要选新鲜的,一点都不能马虎。以前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买香料要去南禅寺的干货市场,早上五点就得起,去晚了就买不到好的了。现在虽然能送货上门,但我还是习惯自己去挑,心里踏实。”
调料台上摆着十几个小坛子,每个坛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八角”“桂皮”“香叶”“丁香”“草果”等字样。李师傅打开一个坛子,抓了一把八角给陆帆看:“你看这八角,每个都有八个角,颜色是深褐色的,闻起来有股清香味,这才是好八角。要是颜色浅,闻着有霉味,那就是不好的,不能用。”
“李师傅,为什么无锡的酱排骨是甜口的啊?其他地方的排骨大多是咸口的。”陆帆好奇地问。
“这就和无锡的历史有关了。”李师傅一边搅拌排骨,一边说,“无锡以前是鱼米之乡,盛产糯米和糖,以前的人做饭喜欢用糖提鲜,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甜口的口味。而且无锡的酱排骨最早是给运河上的船工吃的,甜口的耐饿,又好保存,船工们带着上路,吃的时候加热一下就行。后来慢慢传到民间,就成了无锡的特色。”
王阿姨拿着一个红色的本子走过来,递给陆帆:“这是我们三凤桥的祖传秘方本,一般不对外人看,今天给你看看。这里面记着酱排骨的配料和做法,是一代代传下来的,里面的字都是手写的,有的地方还有修改的痕迹,是以前的师傅根据季节调整的。”
陆帆接过本子,封面是红色的,有点磨损,是用线装订的,里面的纸己经泛黄了。第一页上写着“三凤桥酱排骨秘方,始于光绪年间”,下面是配料表:猪肋排10斤,酱油3斤,冰糖2斤,黄酒1斤,八角50克,桂皮30克,香叶20克,丁香10克,草果2个(拍破),生姜500克(切片),葱500克(打结)。字是毛笔写的,字迹工整有力,有的地方还用红笔圈了重点,比如“冰糖需用南浔冰糖,黄酒需用无锡本地黄酒”。
“这些配料要按比例放,少一点味道就不对。”王阿姨说,“比如冰糖多了会太甜,盖住酱香;少了又提不了鲜,排骨会发苦。酱油也要用无锡本地的酿造酱油,不是那种速溶酱油,酿造酱油的香味更浓,炖出来的排骨颜色也更红亮。”
陆帆正看着,突然闻到一股不一样的香味——比酱香更清淡,带着点肉香。他抬头一看,王阿姨手里拿着一个油面筋塞肉,递到他面前:“小伙子,尝尝这个,我们家的油面筋塞肉也很有名。油面筋是早上刚炸的,里面塞的是猪前腿肉做的馅,加了葱姜末、料酒、酱油,搅拌均匀,塞的时候要轻轻的,不然油面筋会破。炖排骨的时候一起放进去,吸满了酱汁,比排骨还好吃。”
陆帆咬了一口油面筋塞肉——油面筋的外皮软软的,轻轻一咬就破了,里面的肉馅很嫩,带着淡淡的葱香,酱汁从肉馅里流出来,裹着油面筋的外皮,甜糯中带着肉香,果然比排骨多了一层口感。“太好吃了!阿姨,这油面筋塞肉每天能卖多少啊?”
“能卖两百多个呢!”王阿姨笑着说,“很多老顾客来买排骨,都会顺便买几个油面筋塞肉,有的带回家炖菜,有的当场就吃了。以前我妈在的时候,最喜欢做这个,她说油面筋塞肉像‘团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热热闹闹的。”
陆帆正吃着,刚才在公交上遇到的老爷爷走了进来。他手里拿着保温桶,径首走到柜台前,王阿姨看到他,笑着说:“张爷爷,今天又来给孙子买排骨啊?还是要两斤肋排,真空包装的?”
“对,两斤肋排,要甜口的,我孙子爱吃甜的。”张爷爷笑着说,“他明天就要回上海了,我给他装好了,让他带回去,想吃的时候加热一下就行。”
李师傅走过来,拍了拍张爷爷的肩膀:“张爷爷,您孙子上次回来,还跟我聊了几句呢,说在上海吃不到这么好吃的排骨,想回来跟我学炖排骨。”
“是啊,他从小就喜欢吃你炖的排骨。”张爷爷笑着说,“以前他才几岁,每次来都要拉着我去后厨看你炖排骨,趴在门框上,眼睛瞪得圆圆的,说‘李爷爷,你炖的排骨怎么这么香啊’。现在他长大了,还想着学呢!”
张爷爷和李师傅、王阿姨聊得很热闹,像一家人一样。陆帆看着他们,心里暖暖的——这就是无锡的温情吧,一家百年老店,几代人都在这里吃排骨,店员和顾客像朋友一样,熟悉彼此的口味,记得彼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