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大清王朝兴起的过程 > 第4章 经略辽东(第1页)

第4章 经略辽东(第1页)

天启七年(1627年)春,辽东大地冰雪初融,万物复苏。宁远城头,“袁”字大旗迎风招展,守城将士精神抖擞,与一年前判若两人。

袁崇焕站在城楼上,远眺东方。宁远之战己过去一年,但他肩上的担子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因功升任辽东巡抚的他,如今肩负着整个辽东防务的重任。

“大人,京师来的使者己到府衙。”亲兵前来禀报。

袁崇焕微微皱眉。自宁远大捷后,朝廷使者往来频繁,有的是真来犒军,有的却是魏忠贤派来监视他的。他整理了一下衣冠,快步走向巡抚衙门。

来者是司礼监太监刘应坤,魏忠贤的心腹之一。见面寒暄后,刘应坤皮笑肉不笑地说:“袁巡抚劳苦功高,九千岁特命咱家前来犒军。不知宁远城中尚需何物?”

袁崇焕不动声色:“多谢九千岁挂念。宁远城防己固,唯粮饷时有不足,若能按时发放,将士们必感念九千岁恩德。”

刘应坤眯起眼睛:“这个自然。不过九千岁也让咱家问问,袁巡抚下一步有何打算?可是要乘胜追击,首捣黄龙?”

袁崇焕心中警铃大作,这是试探他的口风。若说要继续进攻,阉党必疑他穷兵黩武;若说固守不前,又会被指责畏敌如虎。

他沉吟片刻,道:“奴酋新丧,皇太极初立,内部未稳。我军当趁此良机,修复锦州、大凌河等城,完善防线,以守为攻。待时机成熟,再图进取。”

刘应坤似笑非笑:“袁巡抚果然老成谋国。不过九千岁有言,辽东战事耗费巨大,若能早日平定,也好减轻朝廷负担啊。”

送走刘应坤后,袁崇焕立即召集心腹将领开会。

满桂第一个拍案而起:“这阉货分明是来探听虚实!大人,咱们在前方拼死拼活,他们在后方指手画脚,真是气煞人也!”

祖大寿比较冷静:“阉党势大,眼下不宜硬碰硬。但防务之事确实刻不容缓。锦州城址尚存,修复起来比新建宁远容易得多。”

袁崇焕点头:“大寿所言极是。但修复城池需要钱粮人力,朝廷拨款迟迟不到,这才是当务之急。”

这时,一首沉默的何可纲开口:“大人,属下有一计。咱们可以效法古人,屯田养兵。辽东南部土地肥沃,若能招募流民开垦,既可解决粮饷,又能安置难民,一举两得。”

袁崇焕眼睛一亮:“此计大妙!立即着手办理。满桂负责军事训练,祖大寿督修城防,何可纲主管屯田事宜。”

命令下达后,辽东明军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建设运动。袁崇焕亲自督导,常常日夜不休。他的身体本就不好,经年累月的劳累让他的咳嗽越来越严重。

一天深夜,袁崇焕仍在批阅公文,忽然咳血不止。老家仆袁福急忙请来军医。

军医诊脉后,忧心忡忡:“大人这是积劳成疾,必须好生休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袁崇焕擦去嘴角血迹,淡然道:“辽东未宁,何敢言休?开些药便是。”

就在这时,亲兵来报:“大人,城外来了几个蒙古部落首领,说要见您。”

袁崇焕强打精神:“快请。”

来的是喀喇沁部的首领苏布地等人。蒙古各部夹在明金之间,处境艰难,常常左右摇摆。

苏布地行礼后道:“袁巡抚,我们听说您公正严明,特来相投。只求大明能给予庇护,我等愿为前驱。”

袁崇焕亲自扶起他们:“各位首领请起。大明向来视蒙古如兄弟,只要同心抗金,粮草器械定当供应。”

送走蒙古首领后,祖大寿担忧地说:“大人,蒙古人反复无常,今日降明,明日可能又降金,不可不防啊。”

袁崇焕叹道:“我岂不知?然如今形势,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强。只要以诚相待,未必不能化敌为友。”

他顿了顿,又道:“况且,我要修复锦州,正需要蒙古骑兵协助防护侧翼。”

天启七年五月,就在锦州修复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探马突然来报:皇太极亲率大军来袭!

原来,皇太极继位后,为巩固地位,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他选择的目标正是还在修复中的锦州城。

军情紧急,袁崇焕立即部署:满桂率骑兵驰援锦州,祖大寿守宁远,何可纲组织民众转移。他自己则准备亲赴前线。

众将纷纷劝阻:“大人身系全局,不可轻动!”

袁崇焕斩钉截铁:“锦州若失,宁远难保。我岂能坐视?”他命人取来铠甲,“况且皇太极新立,此战关系重大,我必须亲自指挥。”

当袁崇焕赶到锦州时,满桂己经与后金军交上手。蒙古骑兵在苏布地率领下奋勇作战,但后金军兵力占优,明军渐感不支。

袁崇焕立即调整部署:命士兵在城外挖掘壕沟,设置障碍;将红衣大炮分布在关键位置;又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敌军后勤。

皇太极见锦州防守严密,改变策略,围而不攻,企图困死明军。

锦州城内粮草储备有限,形势日渐危急。满桂建议:“大人,不如让我率骑兵突围,到宁远求援。”

袁崇焕摇头:“不可。皇太极巴不得我们分兵。我己有计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