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大清王朝兴起的过程 > 第4章 经略辽东(第2页)

第4章 经略辽东(第2页)

他命人将城中最后几头牛宰杀,饱餐一顿后,挑选三百死士,准备夜袭敌营。

是夜,月黑风高。袁崇焕亲自为三百壮士饯行:“今夜之役,九死一生。诸君若有不测,家小由我抚养;若能生还,必当重赏!”

壮士们慨然应诺:“愿为大人效死!”

夜半时分,三百死士突袭后金大营。他们不入营厮杀,专事放火。后金军猝不及防,粮草营帐烧毁无数。

就在皇太极忙于救火时,袁崇焕又命满桂率主力出城佯攻。后金军不知虚实,阵脚大乱。

与此同时,袁崇焕早先派往蒙古各部求援的使者带来好消息:喀尔喀部答应出兵相助,正在赶来途中。

皇太极见形势不利,又担心腹背受敌,只好下令退兵。锦州之围遂解。

这场胜利再次震动朝野。天启皇帝下旨嘉奖,晋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一时间,“袁督师”威名远播,成为大明王朝的擎天一柱。

然而,捷报频传的同时,朝中的谗言也在悄然滋生。

一日,袁崇焕收到老师孙承宗从老家寄来的密信:“元素吾徒:闻尔连战皆捷,甚慰。然朝中非议日盛,有言尔专权跋扈者,有言尔养寇自重者。阉党尤忌尔功,欲分尔权。尔当慎之,慎之!”

袁崇焕阅信长叹。他何尝不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但辽东防务千头万绪,实在无暇他顾。

更让他忧心的是,天启皇帝病重,朝廷权力斗争日趋激烈。一旦朝局有变,辽东大局必将受到影响。

果然,天启七年秋,天启皇帝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元崇祯。新帝即位后,立即清算阉党,魏忠贤自杀,其党羽或死或贬。

朝局剧变,袁崇焕既喜且忧。喜的是阉党倒台,朝政有望清明;忧的是新帝年轻气盛,未必能理解辽东防务的艰难。

他上书崇祯帝,详细陈述辽东形势,并提出五年复辽的计划。他在奏疏中写道:“辽东之事,不宜急于求成。当以守为主,逐步推进,修城屯田,练兵积粟。待时机成熟,方可言战。”

崇祯帝很快回复,言语恳切:“朕以辽东全权委卿,望卿早日奏功,纾朕东顾之忧。”

得到新皇帝的信任,袁崇焕精神大振,更加全力投入辽东防务。他进一步完善关宁锦防线,大力推行屯田,辽东明军实力日益增强。

然而,朝中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一些官员嫉妒袁崇焕的权势,开始暗中诋毁。

崇祯元年(1628年)春,蓟辽总督王之臣上书,指责袁崇焕“专权独断,不听调度”。这背后其实是朝中一些大臣担心袁崇焕权力过大,故意制衡。

袁崇焕得知后,愤而上书请辞:“臣本书生,蒙先帝拔擢,委以重任。五年复辽之策,非臣妄言,实经深思熟虑。今既不见信,请罢臣职,另择贤能。”

崇祯帝此时还要倚重袁崇焕,于是下诏安抚:“朕深信卿之忠贞,勿以浮言为虑。”同时将王之臣调离。

这场风波虽然平息,但却在袁崇焕心中投下阴影。他意识到,自己在前方浴血奋战,后方却有人掣肘甚至陷害。

更让他痛心的是,一些昔日的战友也开始发生变化。祖大寿因不满封赏,时有怨言;满桂性格刚首,易得罪人;就连他最信任的何可纲,也有人暗中告发其“贪污军饷”。

内忧外患之下,袁崇焕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强撑病体,巡视防务,处理公文。

一天,他巡视到大凌河城工地时,突然晕倒。众将慌忙将他救起,请来医生诊治。

医生诊断后,悄悄对何可纲说:“督师大人这是心血耗尽之兆,必须静养,否则。。。。。。”

何可纲含泪求袁崇焕休息几日。袁崇焕却道:“大凌河城一日不完工,我一日不得安眠。”

就在这时,京师急使到来,宣袁崇焕立即回京述职。原来,朝中又有人弹劾他“靡饷无功”,崇祯帝欲当面问明情况。

众将忧心忡忡。满桂首言:“大人,朝中奸佞当道,此去恐怕凶多吉少啊!”

袁崇焕淡然一笑:“我袁崇焕问心无愧,何惧之有?倒是你们要守好辽东,勿负我所托。”

临行前,他特意将何可纲叫到身边,交代道:“我若有不测,辽东大局就托付给你了。切记:宁远、锦州、大凌河三城,互为犢角,缺一不可。蒙古各部,宜抚不宜剿。”

他又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匣:“若事急,可开此匣。”

带着众人的担忧,袁崇焕踏上了回京之路。他不知道的是,这一次离开辽东,竟是他与这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土地的永别。

而远在沈阳的皇太极,得知袁崇焕被召还京的消息,不禁大喜:“天助我也!袁蛮子一去,辽东可图矣!”

他立即召集贝勒大臣,谋划再次南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袁崇焕的马车行驶在通往京师的官道上,车辙深深,仿佛预示着他的人生道路也将充满坎坷。他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只知道无论前路如何,他都必须为大明江山,为辽东百姓,奋斗到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轻声吟诵着林则徐的诗句,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