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若在此,他会回答,还是会再问一句‘你为什么想知道?’?”
全场寂静。三天后,国际“问权公约”草案启动,首次将“提问自由”列为基本人权,与言论、信仰并列。
风波暂息,但女孩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某夜,她梦见自己乘着未完成号贰穿越虫洞,尽头不是星空,而是一面镜子,镜中站着另一个她,手持空白册子,正准备写下第一行字。她问:“你是谁?”
镜中人答:“我是你尚未提出的问题。”
她又问:“林澈在哪?”
镜中人微笑:“在你终于不再寻找他的地方。”
醒来时,东方既白。她走到海边,发现沙滩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行脚印,从海中延伸而来,却又在离岸三步处中断,仿佛有人从水中走出,然后凭空消失。脚印湿润,在朝阳下泛着微光,细看竟是由无数微型问号组成,每个仅有沙粒大小。
她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描摹其中一个“?”,忽然感到指尖刺痛。一滴血渗出,落入沙中。血珠未散,反而向四周蔓延,勾勒出新的符号??那是一个圆环,中间站着一个小人,双手高举,头顶悬浮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脚下裂开深渊。
当天下午,全球儿童绘画比赛中,三十七幅获奖作品被发现含有相同图案。主办方起初以为是巧合,直到一位语言学家指出:这符号与十二万年前南极冰芯气泡表面的天然蚀刻纹路,结构相似度达98。7%。
而就在这一刻,未完成馆的册子第五页,终于完成了最后一行:
>“当你不再等待启示,
>你就是启示本身。
>当你敢于在无路之处发问,
>你已在行走。
>记住:
>子不类父,
>因为父也曾是未知的孩子。
>去吧,
>爱你的父亲,
>然后,
>在玄武门相见。”
字迹落下瞬间,整座岛屿剧烈震动。海底深处,那扇曾关闭的大门,边缘泛起淡淡金光,虽未开启,却传来一声悠长回响,如同远古的应答。
女孩站起身,望向北方。她知道,玄武门不在地图上,不在历史中,而在每一个敢于直面无知的灵魂深处。
她拿起笔,不是为了写答案,而是为了划破沉默。
风铃再度响起,这一次,声音清晰得如同耳语:
>“你在听吗?”
>“我们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