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知识渴求
经历街头不公事件后,左皓意识到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仍然肤浅。模糊的未来记忆和老莫的分析能力固然强大,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时代知识作为基础,他就像是在流沙上建房,随时可能坍塌。
周一清晨,左皓制定了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他不再满足于片段式的信息收集,而是要全面深入地理解1991年的香港和世界。
“老莫,协助制定最优学习方案,最大化知识获取效率,同时最小化能量消耗。”
“方案生成中。。。建议优先顺序:语言精进、科技基础、经济金融、社会文化。每日学习时间控制在4-6小时,能量消耗可维持在可接受范围。”
左皓首先从语言开始。虽然左皓的身体有粤语本能,但作为陈默,他需要更系统地掌握这门方言的细微差别。英语也同样重要——1990年代的香港,英语能力仍然是精英阶层的标志。而在2045年,语言早己不再是阻隔人类交流的鸿沟。高度成熟的AI助手通过脑机接口,能够实现思维级别的实时传译——不仅精准无误地转换语言,甚至能捕捉并传达语言背后的文化语境与情感色彩。
他让李姐去买来最新的英语和粤语学习磁带,同时通过老莫的语言学习模块进行强化训练。
“检测到宿主己有粤语基础,正在优化发音和词汇量。英语水平相当于中级,建议重点提升商业和科技词汇。”
学习过程中,左皓发现老莫的语言学习功能异常高效。它能够精准指出发音差异,提供场景化对话练习,甚至模拟各种口音的对话对象。短短三天,他的粤语己经更加地道,英语口语也流利了许多。
接下来是科技知识。左皓从图书馆借来计算机入门书籍,研究这个时代的技术基础。DOS操作系统、初代Windows界面、有限的存储空间和缓慢的处理速度。。。这一切让他既感到好笑又深感挑战。
“老莫,演示DOS系统的基本命令和批处理编写。”
视野中出现虚拟界面,老莫逐步演示dir、cd、copy等基本命令,然后展示简单的批处理脚本编写。左皓跟随练习,很快掌握了这个时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更让他感兴趣的是互联网的雏形。1991年,互联网还处于早期阶段,主要限于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使用。左皓通过老莫查询到,香港中文大学己经接入国际网络,但普通民众还要等待数年才能体验。
“记录:1991年关键技术发展节点。互联网商业化尚未开始,移动通信处于模拟信号阶段,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但性能有限。”
经济金融知识是另一重点。左皓不再满足于报纸上的片段信息,而是系统学习这个时代的经济理论和金融工具。他让老莫整理出香港经济结构、主要产业、贸易关系和金融市场运作的完整图景。
“老莫,生成1990-1992年香港经济趋势分析报告,重点标注关键转折点和投资机会。”
一份详尽的报告在脑海中形成,包括地产市场周期、出口贸易趋势、银行业发展状况,甚至细化到不同行业的人力需求变化。
社会文化学习同样重要。左皓开始广泛阅读本地报刊杂志,不仅看财经版,也看社会新闻、娱乐版、甚至广告栏目。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帮助他理解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检测到文化差异点:1990年代香港社会对权威的尊重程度较高,性别角色观念相对传统,消费主义开始兴起但尚未过度。。。”
学习过程中,左皓发现知识吸收的能耗确实远低于预测模拟。每天学习4-6小时后,他仍然保持足够的精力,只需要良好睡眠和营养就能恢复。
两周后,左皓己经感觉自己对这个时代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开始真正理解1991年香港的运作逻辑和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