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左皓决定测试自己的学习成果。他来到香港中央图书馆,尝试不依赖老莫完成一些研究任务。
他熟练地使用卡片目录查找书籍,在微缩胶卷阅读器上查阅旧报纸,甚至帮助一位外国游客用流利的英语指路。这些看似简单的任务,却给了他巨大的成就感。
“老莫,评估我的时代适应程度。”
“评估中。。。语言能力85%,科技理解70%,经济知识80%,文化适应75%。综合适应度:77%。显著高于初期的37%。”
左皓感到一丝欣慰。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就在他准备离开图书馆时,注意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张建军正在报刊区翻阅报纸,神情专注。
左皓悄悄观察,发现张建军不是在读新闻,而是在仔细查看分类广告版,特别是那些小型货运和仓储服务的广告,偶尔还会记录些什么。
这引起了左皓的好奇。左权的司机为什么要关注这类信息?
“老莫,记录张建军的行为模式,尝试分析可能的目的。”
“行为模式分析:目标明确地寻找特定类型服务,可能代表个人需求或受他人指示。需要更多数据才能进一步分析。”
左皓决定不打扰张建军,悄悄离开了图书馆。但这个发现让他意识到,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实际行动和观察同样关键。
回家的路上,左皓规划着下一步行动。他己经积累了足够的基础知识,现在需要开始应用这些知识,同时继续探索左家和五相会的秘密。
“老莫,接下来重点监测以下领域:左权公司的业务动向、张建军的异常行为、市政署腐败证据收集。同时继续知识学习,但转向更专业的领域:法律条文和商业法规。”
“指令确认。提醒:监测多项目标将增加能量消耗,建议优先顺序。”
左皓点点头。他知道能量管理将是长期挑战,但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他能更加高效地利用老莫的能力。
夜幕低垂,左皓独自站在宽大的书桌前,目光扫过桌上堆积如山的笔记与资料。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与图表,不仅仅是他消化这个时代知识的证明,更是他在这片时空中扎根生长的见证。每一页纸张,都像是他悄悄铺就的台阶,一步步通向那个即将由他参与重写的未来。
他转身走向露台,太平山顶的夜风带着一丝凉意拂面而来。脚下是1991年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霓虹闪烁,轮渡划出粼粼波光,整个香港华尽收眼底。然而左皓眼中所映照的,却早己不是眼前的景象;他看到的,是历史背后隐藏的脉络、是尚未发生的转折、是等待被唤醒的可能。
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与控制感在他心中升腾——那场撕裂时空的量子风暴,没有将他摧毁,反而像一道强光,照透了他前路的迷雾。他不再是时空事故中被动飘零的幸存者,而是手握未来记忆与科技的布局者。生存己不是目标,真正的征程,是让这个时代走出不一样的轨迹。
知识,是这个时代最锋利的武器;信息,则是尚未被大多数人意识到力量的硬通货。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左皓正借助“老莫”,持续捕捉那些看似寻常却影响深远的信息碎片:一则政策变动的风声,一项尚未发布的技术专利,一篇被埋没的学术论文,甚至国际版面上的一则短讯——都在他构建的认知图谱中拼接成价值连城的未来图景。
他望向远处默默航行的货轮,灯光在墨色的海面上静静明灭。那一刻他清楚地意识到:他所积累的这一切,终将在这时空的某个转折点上,发出沉默却足以改变潮汐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