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儒商啥意思 > 礼器定鼎时期的鲁国财政(第1页)

礼器定鼎时期的鲁国财政(第1页)

鲁国自前594年“初税亩”起,按土地面积向农户收十分之一谷物,以粟、麦等实物缴纳,百姓晒干粮食,由乡吏量斗过斛,首接运进都邑仓廪,不经过货币。

曲阜城南“闹市”的店铺、摊位要交“廛布”“总布”等商业税,按铜铸币征收(空首布或刀币),平民买丧葬用品、付学费,掏的是铜空首布或齐国刀币,所谓“银铲币”在春秋尚属称量白银概念,考古与文献均未见批量铸行或日常流通。

小说把铜铸币简称铜币,但又不是那个“圜钱”或“方孔钱”,用绳索穿千钱为一单位,称“一缗”“一贯”或“一吊”,这是战国晚期至秦汉流行的1贯=1串=1000枚铜钱。

但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主流铜币是空首布(铲形)和刀币,多数无孔或环孔很小,不便穿绳,没有固定“一串”标准,交易时往往按重量或个数计数,只是用麻绳随意捆几十枚或百枚,叫“一握”“一束”,数量不定。

因缺乏鲁国首接史料,引用战国早期官价作参照,秦《司空律》、汉《食货志》均记官方谷价“一石三十钱”(铜币)。

春秋末到战国初,粮价区间约30–40枚铜币石;丰年可跌至20枚,荒年可涨至60枚。

所以,小说设定,1石粟为30枚铜铸币(官价基准)

对于丧葬业的套餐价格确定,按照把当时“平民1年学费300枚铜币”“1头耕牛为400枚铜币(≈13石粟)”这些官方考证的真实购买力为锚点。

丧礼价格的设定,涉及档次、痛感、财政冲击力都合理,不能出现富人“丧葬比买1头牛便宜”设定崩塌。

最终小说设定如下,孔子24岁礼器定鼎前,信义铺丧礼三套餐价:

-平民档100枚

-士人档280枚

-大夫档1800枚

礼器定鼎后3年,孔子27岁,信义铺丧礼三套餐翻了1倍:

-平民档200枚

-士人档560枚

-大夫档3600枚

真实购买力和生产力有关,那么春秋末无畎亩的汶泗平原鲁国生产力如何?

一、耕地数据:

-汶泗冲积平原≈1800km2

-垦殖率取35%(无沟洫排涝,沿汶、泗高地才能种)→630km2

-1km2=1000000m2÷192m2周亩≈5208亩

-630km2→630×5208≈**3。28×10?亩**

-保守再扣10%道路坟荒地→**≈3。0×10?亩**,即300万亩)

二、人口与户数

鲁国总户:12万(春秋峰值)

一户5人→60万人

平原占国土13,按80%人口折算→48万人。

“五口一户”→48÷5≈9。6万户(平原粮户+丘陵边缘半粮户)。

三、耕地分配(无畎亩·休二耕一)

-轮休制:必须“耕一休二”保墒力,实际播种面积只有总量13。

-生产力:一夫(全劳力)可耕50亩年(含休耕),9。6万户≈9。6万劳力→最大播种面积480万亩。

-平原300万亩可垦,户均“占有”面积被卡死,300万亩÷9。6万户≈31亩(取整)

若按“一夫五十亩”理想分地,只能容纳6万户,与人口严重不匹配→出现大量“无田庶子”流向采邑、都邑做工匠、徒兵。

以上总结:无畎亩排灌的汶泗平原,可垦地约300万亩(周亩),国家册籍大致9。6万户,户均占地31亩(含轮休)。

这样生产力、人口与土地条件下,鲁国一户平民吃完和交税后一年有多少铜币结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