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序没有立刻上前。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田野调查者,首先进行的是不动声色的参与式观察。他停留在交谈圈的外围,看似在聆听那位老教授关于“量子退相干与社会共识形成”的高论,实则所有的感官都聚焦在楚月身上。
他注意到她倾听时的姿态——身体微微前倾,显示出绝对的专注,但双手交叠置于身前,形成一个微妙而稳固的防御姿态。她点头的频率不高,但每一次都精准地落在对方逻辑链条的关键节点上,表示她不仅跟上,而且理解并认同了其核心。
当老教授因激动而有些偏离主题时,她会用清晰而平静的声音,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首指核心的问题:
“王教授,您刚才提到观测行为影响系统状态,这在量子层面是成立的。但将其类比到社会系统,是否忽略了宏观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个体意识的‘经典’特性?我们如何界定这里的‘观测者’和‘系统’的边界?”
问题一出,周围几个原本也想插话的学者都露出了思索的神色。老教授愣了一下,随即兴奋地拍手:“好问题!楚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正是跨学科研究的难点所在……”
陈序心中暗赞。这不是故作深沉的质疑,而是建立在扎实理解基础上的、推动讨论向深处发展的建设性提问。她的智力,像一柄经过千锤百炼的手术刀,精准、锋利,不带多余情绪。
茶歇结束,论坛继续。在接下来的环节中,陈序更加留意楚月的表现。她发言不多,但每次开口,都能引来全场的安静。她的语言极其简练,逻辑链条清晰得如同数学证明,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或煽情的比喻,却自有一种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她谈论宇宙早期的对称性破缺,将其描述为“一场必然的、孕育了后续所有复杂性的美丽错误”,语气平静,眼神中却闪烁着一种对待科学真理近乎虔诚的光辉。陈序意识到,对她而言,科学不是职业,而是信仰,是理解世界唯一可靠的路径。
论坛间隙,陈序也捕捉到了更多关于楚月“难以接近”的佐证。
一位自诩风度翩翩的哲学系副教授,试图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来与她套近乎,谈论“在世界中存在”的哲学意蕴。楚月安静地听完,然后认真地回答:“从物理学角度,任何‘存在’都依赖于相互作用和观测定义。您提到的‘畏’等前反思状态,目前缺乏可操作的观测定义和可重复的实验验证,因此在科学对话的框架内,我们暂时无法进行有效讨论。”那位副教授脸上的笑容当场僵住,讪讪而去。
另一位则是某知名科技公司的CEO,带着成功人士的光环,试图与她探讨“第一性原理”在商业创新中的应用。楚月同样耐心听完,然后指出:“您所说的‘第一性原理’更多是一种商业修辞,其底层逻辑依然建立在市场经济学和心理学基础上,与物理学中从基本定律出发推导的‘第一性原理’有本质区别。建议您更精确地使用术语,以避免概念混淆。”那位CEO面露尴尬,勉强维持着风度离开。
陈序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楚月拒绝的方式并非高傲或刻薄,而是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逻辑一致性和概念精确性的极致追求。她仿佛生活在一个由纯粹理性和清晰定义构筑的堡垒里,任何不符合她认知框架的、模糊的、情感化的东西,都会被那坚固的城墙自动屏蔽在外。
这非但没有让陈序退缩,反而让他更加确信——楚月,就是他正在寻找的,验证“智性恋”命题的完美样本。
她就像一个被设置了最高难度密码的保险箱,情感的温度、世俗的诱惑、权力的光环,这些通用的“钥匙”在她面前都失效了。唯一可能打开她的,是一把与她内部构造完全匹配的、由纯粹智力打造的“密钥”。
他需要让她相信,他拥有与她同等水平、甚至能给她带来启发的智力资源;他需要在她熟悉的领域(理性思辨)内,创造出一种无法抗拒的“共鸣感”。
这不是低级的讨好,而是顶级的征服。是在她赖以生存的、最自信的领域,与她达成平视,进而让她产生“唯一性”的认知。
陈序的血液里,那种久违的、属于猎手的冷静与兴奋再次流淌起来。与苏芮那危险迷人的镜像博弈不同,与何璐那带着塑造欲的慕强引导也不同,这一次,是一场发生在思想奥林匹斯山巅的、纯粹而冰冷的对决。
他不再关心“爱”本身是什么,他只关心,他那套关于“吸引力”的理论模型,能否在这个极端案例上,再次得到完美的验证。
他看着她重新走向演讲台的背影,挺拔,独立,仿佛承载着整个宇宙的理性秩序。
学术女神的光环,在她周身闪耀,冰冷,遥远,却对此刻的陈序,构成了致命的吸引。
他知道,他必须打造一把完美的“理性之钥”。
而第一步,就是找到一个精准的、能引起她强烈兴趣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