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中文网

北仑中文网>穿越大明朱振 > 第43章 禁酒令胡大海之子胡三舍违法犯禁(第1页)

第43章 禁酒令胡大海之子胡三舍违法犯禁(第1页)

一个月后,李善长经过漫长的旅途奔波,终于从滁州回到了应天府。当朱元璋得知李善长回来后,他立刻派遣手下前去传唤李善长、朱文正、徐达以及刘伯温前来吴国公府的书房商议要事。

没过多久,这些人便纷纷抵达了书房。众人鱼贯而入,很快便齐聚于此。此时的书房内弥漫着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气氛。朱元璋端坐在书桌后面的椅子上,他的面色凝重且严肃,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心头。

李善长作为最先到达的人,他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到朱元璋面前,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开口说道:“大帅,此次滁州之行,老夫不负所托,已然查明了那场骚乱发生的缘由。想当初,郭天叙死之后,竟然还在滁州有一个儿子。而这孩子正是当时被您以军法论处的王天旭之妹与郭天叙所生之子。”

说到这里,李善长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继续讲述起来,“当初王天旭遭到处决之后,其妹王氏终日郁郁寡欢,心情极度低落。郭天叙或许是心中对她怀有一丝愧疚之情,于是就在滁州为她购置了一处住所,并额外为那王氏增添了酒楼等诸多产业。后来,那王氏便携同她与郭天叙的儿子郭安一同返回了滁州。”

朱元璋听到此处,原本舒展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他那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眸之中,迅速地闪过了一丝极为复杂的神色。

沉默片刻后,朱元璋才缓缓开口道:“咱真是万万没有想到啊!郭天叙竟然还有后人存于这世间……”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

站在一旁的李善长微微躬身,恭敬地应道:“此女心怀怨恨已久,竟暗中与郭天叙残余的旧部取得联系,并竭力煽动他们,妄图让这些人替郭天叙复仇。于是乎,便引发了此次骚乱。所幸老夫得到消息及时,与继祖一同率领大军果断出击,方才将这帮乱党统统斩杀殆尽,以绝后患。”

朱元璋听后,缓缓地抬起头来,望着远方,轻轻地叹了口气:“虽说那郭天叙曾经与我有些嫌隙,可这冤仇也不应牵连到他的妻儿身上啊!只是事已至此,造成这般结局,着实令人无奈呐。”说完这番话,他微微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惋惜之情。

站在一旁的众人听到朱元璋所言,皆是沉默不语,整个场面气氛凝重,仿佛时间都凝固在了这一刻。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那冷峻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然后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冷漠地开口说道:“既然此刻事情已然如此,那就不能留下任何隐患。徐达,咱命你即刻率领一万精锐之士再次前去巡查一番,务必查清郭天叙和那王天旭是否还有其他亲属存世。若是有所发现,不必禀报,直接将其斩杀,绝不可心慈手软!”

徐达听闻此言后,神色一正,双手抱拳,声音洪亮地回应道:“末将谨遵大帅之令!此去必定全力以赴,不负所托,不辱使命!”言罢,只见他毅然决然地转过身来,迈着坚定而有力的步伐,朝着兵营的方向疾步而去。

不多时,徐达便来到了兵营之中。此时,兵营内一片忙碌,士兵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整理装备、检查马匹。当他们看到徐达到来时,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向其行礼致敬。

徐达目光如炬,扫视了一圈眼前的士兵们,然后高声喊道:“诸位兄弟,今日我等奉吴国公之命,前往滁州等地执行重要任务!”

士兵们齐声高呼:“愿听将军号令!”声震云霄,激荡人心。

紧接着,徐达开始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士兵们集结整队。他亲自挑选了一万名精锐之士,并迅速分配好了各自的任务和职责。一时间,兵营内人喊马嘶,热闹非凡。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徐达翻身上马,高举手中长枪,大声吼道:“出发!目标——滁州!”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这支万人精兵队伍犹如一条汹涌澎湃的洪流,浩浩荡荡地向着滁州等地进发……

徐达离去之后,书房之中瞬间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死寂氛围。空气仿佛凝固一般,沉重而压抑。

过了好一会儿,朱元璋才缓缓地打破这片沉寂,他那低沉而富有威严的声音在书房内响起:“伯温啊,近来咱们推行的开垦农田以及大力鼓励农耕生产这些事宜,当下进展状况究竟如何呢?”

站在一旁的刘伯温听闻此言,赶忙向前迈进一步,然后恭恭敬敬地拱手作揖,回禀道:“启禀吴国公,现今这开垦农田一事可谓进展顺遂。已经有众多原本荒芜的土地被勤劳的百姓们开垦成为肥沃的良田!而且民众对于耕种之事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照此情形发展下去,今年的粮食产量必定会大幅增加。不过嘛……”

说到此处,刘伯温略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继续说道:“目前在水源方面还有点紧缺。”

朱元璋听闻,眉头紧锁,“水源之事关乎粮食生计,此事需尽快解决。伯温,你可有何良策?”

刘伯温低头沉思片刻,回道:“国公,吾以为可兴修水利,挖掘沟渠引附近河流之水灌溉农田。只是这工程浩大,耗时良久,期间还需大量人力物力。”

朱元璋手抚胡须,微微点头,“人力之事无需担忧,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只需晓之以理,定有不少青壮劳力愿意参与。只是这物力,所需钱财物资从何处而来?”

这时,一直未说话的朱文正眼睛一转,便上前一步,“叔父,侄儿有个好办法。”

朱文正清了清嗓子,说道:“叔父,我们可以向城中富户募捐。那些富户家中钱粮颇多,若能晓以大义,让他们明白兴修水利对大家皆有益处,想必会有不少人慷慨解囊。同时,我们也可许以一些好处,比如事成之后,给予他们一定的表彰或者赋税上的优惠。”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抹赞赏之色,“此计甚好。但那些富户多为吝啬之人,如何确保他们肯出钱粮?”

朱文正笑道:“叔父放心,侄儿愿先去劝说几家大户。若他们不肯,叔父再下一道命令,规定每家按田产比例缴纳相应钱款物资,违抗者罚没部分家产。这样软硬兼施,定能凑齐所需之物力。”

朱元璋看了看朱文正,眼中露出一丝欣慰,“文正此提议甚好。就按此行事,由善长负责监督各项事务,务必要使农田有水可用,粮食丰收。若有懈怠者或者从中谋私之人,严惩不贷。”

李善长听闻命令之后,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拱手应诺道:“遵命!”其余众人亦是纷纷抱拳领命,表示定会全力以赴完成使命。

待众人离去之后,便开始按照各自所承担的职责迅速行动起来。有的四处寻找新的水源地,有的则组织人力物力挖掘水井,还有的负责规划和修建引水渠道……一时间,整个应天府都忙碌了起来。

而在这期间,朱元璋更是高瞻远瞩地下令在应天府附近大规模开展军队屯田活动。他深知粮食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保证足够的粮食供应,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士气高昂。于是乎,大批士兵放下武器,拿起锄头镰刀,走进田间地头辛勤劳作。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慧眼识珠地任命康茂才担任都水营用使一职。此人精通水利工程,经验丰富且足智多谋。接到任命后的康茂才当仁不让,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兴修水利的工作当中。他亲自带领工匠们跋山涉水,勘察地形地貌,精心设计并施工建造各种水利设施。经过不懈努力,一座座堤坝、一道道水渠逐渐成形。

此外,朱元璋还分派诸位将领前往滁州、和州、芜湖等各地,督导当地民众开垦种田。这些将领们身先士卒,与民同劳,极大地激发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就这样,短短数月时间过去,兴修水利工程已初见成效。

各地新开垦出来的农田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甘霖滋润,清澈的水流沿着崭新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流淌进田地里。原本干涸贫瘠的土地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嫩绿的禾苗宛如绿色海洋一般,在微风轻拂下轻轻摇曳,茁壮成长。

这一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朱元璋兴致勃勃地带着刘伯温等一众来到田间地头视察情况。他们放眼望去,但见眼前这片广袤无垠的田野里,满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庄稼。微风吹过,掀起层层绿浪,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看到如此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朱元璋不禁喜笑颜开,脸上流露出满意之色。

随后朱元璋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缓缓地走进了应天府那座巨大的粮库。他目光如炬,仔细地查看着每一处角落。当看到粮仓内堆积如山的粮食时,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思忖:这军粮如此充足,将士们定能安心征战四方。

离开粮库后,朱元璋马不停蹄地赶回国公府,并差人火速召集刘伯温、李善长和朱文正等一干重要人物前来议事。不多时,这些文臣武将们纷纷赶到,齐聚于国公府的大厅之中。

朱元璋端坐在首位之上,眼神犀利而威严地扫视了一圈在座的众人。待确定所有人都已到齐之后,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今日将诸位召集于此,乃是有要事相商。想必大家也都清楚,如今咱们应天府的粮库充盈,军粮储备充足。基于此现状,咱欲与诸位共同商讨一下,是否应当取消征收‘寨粮’一事?”说罢,他微微眯起双眼,静待着众人发表各自的意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