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飞速流逝,转眼间,半炷香烧尽。
“时间到!停止作答!”李恪挥了挥手。
立刻有小太监上前,将试卷的第一部分收走,无论应试者们是否完成。
许多人脸上露出懊恼和不甘的神色。
他们很多还没做完!
考核继续。
“接下来,寡人教尔等,如何用此套秘符,进行基础的加减运算……”
李恪开始讲解阿拉伯数字的加减法竖式运算。
其首观、简洁、不易出错的特点,再次让所有应试者感到震惊和新奇。
讲解完毕。
开始答题!
李恪设计的这套试题,一共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基础题,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字;
第二块计算题,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简单的加减计算;
第三块属于应用题,将加减计算应用于实例。
比如:“琉璃厂一日生产碗具五百廿件,杯具三百八十五件,总计几何?”
要求:必须用新式秘符列出算式并计算。
三大考核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并且每一块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这不仅是在考察应试者们的算学基础,更是在考验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以及心理素质。
凉亭中的李世民等人,也面色凝重,看出了这种考核方式的厉害之处。
这选拔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真正能快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转眼间。
一上午过去。
所有试卷最终被收拢上来,整整齐齐地堆放在李恪面前的桌案上。
李恪快速批阅。
他有“过目不忘”天赋,批改速度极快。
改到最后。
李恪满脸失望。
事实证明,天才确实是有的,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庸碌之辈。
接近九十份试卷,能够将三大块题目全部做对的,一个人都没有!
能够做对八成以上,仅仅只有一个人!
大多数人,只能勉强做对几道基础转换题。
一到需要灵活运用的计算和应用题,便是错误百出,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