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快出城,前方出现了日伪军设下的临时检查哨,路障和探照灯在雨中显得格外阴森。
一个伪军打着伞,不耐烦地敲车窗。
李文远摇下车窗,脸上堆起焦急又略带傲慢的神情,首接递出去一个证件正是利用钱襄理的
“老总,辛苦了!政记矿业公司的!矿上出了点塌方的急事,这是钱襄理找来临时去帮忙的工人和做饭的女工!工棚等着人呢,麻烦行个方便!”
伪军用手电筒狐疑地照了照车里——看到副座一个男人(董宪勋)低着头昏昏欲睡,一个女孩子(韩勇义)扶着个看不清脸、裹着旧衣服似乎睡着了的人(赵政委),看起来确实像那么回事。又看了看政记公司的证件,政记公司是日伪红人,伪军不敢轻易得罪,加上大雨天也不想多事,便不耐烦地挥挥手:“走吧走吧!妈的,这鬼天气!”
“多谢老总!”李文远收回证件,赶紧升上车窗,一脚油门驶离了关卡。车里所有人都暗自松了口气。看来这汉奸的招牌,还就是这个时候好用。
汽车在雨夜里穿梭,凭借董宪勋对地形的熟悉和李文远的谨慎驾驶,有惊无险地抵达了南岗的文庙附近。这里相对僻静。暴雨有效地冲刷了车轮痕迹,也减少了行人,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在文庙残破的棂星门下,几个黑影从雨中显现——正是负责接应的狗剩、虎子以及董宪勋的堂哥董广政。几人都是蓑衣斗笠,浑身湿透。
“李大哥!这边!”
“宪勋!赵政委怎么样?”
简短交流后,李文远迅速让众人上车,超载的汽车深一脚浅一脚地离开文庙区域,向东疾行。
暴雨导致河水暴涨,当他们赶到阿什河边时,发现通往东方的要道——万缘桥己经被汹涌的河水冲断坍塌,根本无法通行。
“糟了!桥断了!”董广政焦急道。
众人面对滔滔河水,一时陷入了困境。
“别慌!早有准备!”李文远沉声道。他迅速走到河边一处灌木丛后,意念一动——一艘轻便结实的铝合金冲锋舟赫然出现!把钱襄理的汽车收进空间。以后说不定还有用。
“快!上船!”
众人又惊又喜,七手八脚地将赵政委小心扶上船,其他人也迅速登船。李文远操作着舷外机,发动机在雨声中低沉轰鸣,冲锋舟划开波浪,稳稳地向着对岸驶去。不过五分钟,便成功渡过了这天堑般的河流。
弃舟登岸,冲锋舟被李文远收回,队伍继续在雨夜中艰难前行。终于在晚上11点左右,(比历史上提前了一夜的时间)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阿城县(今哈尔滨阿城区)金家窝棚。
他们敲开了董宪勋的叔叔董元策家的门。董元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农民,看到浑身湿透、还带着伤员的侄子和一行人,立刻明白过来,二话不说就将他们让进屋里,安排进早己准备好的隐蔽房间。
烧热水、换干衣服、检查赵政委的伤势……在董元策一家的帮助下,这支疲惫不堪的救援小队和重伤的赵一曼政委,终于得到了一个暂时的、温暖的避风港。
窗外暴雨未歇,但屋内的众人,心中却稍稍安定下来。他们成功地从日伪的魔掌中救出了赵政委,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的第一步。然而,危险并未远离,哈尔滨的敌人此刻恐怕己经发现了情况,大规模的搜捕即将开始……
简单休整后,李文远深知此地不宜久留。他果断地从空间里掏出一把波波沙冲锋枪、两支56式半自动步枪以及相应的几个弹鼓和弹匣,交给董广政和狗剩和虎子,董宪之前己经给过他一把。
又拿出一百块大洋和两根金灿灿的“大黄鱼”,塞给董元策。
董大叔,鬼子汉奸丢了这么大的人,绝不会善罢甘休。哈尔滨你们待不下去了!这些钱你们拿着,立刻想办法离开伪满,回关内老家去!走得越远越好!”李文远语气急促而坚定。